2。3审批制的评价
审批制是政府直接干预股票活动中程度最深的一种审核方式,是实质审查的一种。它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股票发行审核模式。其主要特点,第一,由国家控制施行严格的额度计划。第二,对需要发行股票的企业,实行二级审批。第三,增量发行。以发行股票企业的资本为基础的前提下,先保证了国有股与法人股的数量,再向社会发行新股,增量发行的部分才能进入市场的流通。
审批制严格控制发行额度,严格把关实质审核,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也符合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适应了当时证券市场由于起步较晚,制度不够成熟,管理不够规范的缺陷。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把控,平衡市场的各方利益,调节供需关系,在控制股票的发行质量上都有一定作用,也帮助国有企业走出了困境,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国情的变化,审批制也日益显现出很多弊端。第一,寻租现象严重。股票发行额度也就是指资金,一些继续快速发展而又缺乏资金的企业,为了获取一定的额度,便向政府寻租。导致这些所谓的公关费用高达整个融资费用的1%,相当于发行费用的三分之一。这其中不可避免的滋生腐败现象,例如红光实业,大庆联谊等。第二,由于地方政府只有一定分配额度,为了让地方更多企业能够上市,通常将流通盘做小,导致小盘股成批出现,上市之后再高比例配送,加大了市场投机的危害。第三,从企业选择到发行完全是由政府所主管的,违背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原则,对不同所有制公司的歧视对待导致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 ,使得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融资,限制了其发展。
3 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之“核准制”
2000年2月,周小川出任证监会,并表示“证监会应该扮演裁判员的角色,不偏向,不下场”,提出进一步改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要求成立专业性更强的发行审核委员会,逐步改善市场环境,让证券交易所承担更多的审核职能。2001年3月17日,正式施行股票发行核准制,行政色彩浓厚的审批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文献综述
3。1核准制的定义
核准制是指发行人不仅要公开与股票相关的一切信息,而且要满足证监会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重点实行实质审查的一种制度。证监会将对发行人企业的资质、内在价值以及规范运行都做真实性的审查。还要对发行人进行实质审查。将市场化与政府干预相结合,提高发行质量,禁止质量差的证券发行,从而稳定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核准制的核心是强制性信息披露,减少了政府干预,强化了中介机构[3]。
3。2核准制的历史演变
3。2。1核准制之“通道制”阶段
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核准程序》中规定:不再实行指标管理、额度控制,改为发行人由主承销商辅导一年后,可为发行股票提交申请文件,经省级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通过后,再由主承销商推荐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报。2001年3月17号,第一批经过辅导的企业已满足一年的要求,通道制正式推出。
所谓的通道制,就是中国证券会向各综合类券商下发可推荐的拟公开发行发行股票的企业数量,对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可获得2-8条通道,同时,对于表现不良的证券公司给予暂停通道,减少通道的方式实施惩罚,对表现优秀的证券公司,通过增加推荐通道给予奖励。在通道制下,证券公司将对推荐企业进行排队,依次逐一推荐。只有推荐企业公开发行一家,才能再报下一家,即“发行一家,递增一家”,这一阶段,全国83家证券公司,一共有318条通道。共有200多家企业,筹资2000多亿元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