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倡导下,《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作为社会未来的公民,需要认识和把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过程,需要了解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参与决策过程,需要理解科学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之相对应,高中物化生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均在不同程度强调了要注重相应学科的科学素养,更要加强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然而,现今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应用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程度。“应用能力薄弱,实践能力差”是现在的中学科学教育中隐含的较为严重的弊端,这会导致中学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出现脱节,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个方面来看都不能满足人才的基本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科学知识的获取来源单一:局限于教科书与课堂。在教育改革仍在逐步贯彻的今天,大多数中学生处于繁重的学业以及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能够接触课外知识以及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大大减少。这使得其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变得单一而狭窄,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汲取课上老师教授的内容和阅读相应教材的资料来获取科学知识。而现在投入使用的科学类教科书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与课标内容的高度契合、横亘在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与先进科技发展速度之间的时间差等因素之间的影响,致使中学科学教科书的大部分内容任然是较为经典且较为基础的内容。虽然少部分内容模块(如:资料卡等)中会出现一些时间节点较近的科学前沿的发现,或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实例举例。但总体来讲,教科书中的内容与举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任然不是十分紧密,甚至部分模块的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其次,缺乏实践的机会与时间,导致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普遍低下。 目前中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时的局限、教学资源的缺乏、师资力量的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如今的中学校园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学进行自主探究、实践的需求逐年增大,但中学生在学校中锻炼科学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却逐年减少的现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中学生在理论课的课堂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但是要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并真正掌握,现今阶段我国中学课内外安排的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机会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文献综述
再次,教师教育的侧重点偏向于应试而非学生素质的培养。现今普通中学教育中教师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均偏向于集群式的应试教育,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存在个性化素质教育。而集群式的应试教育重点是要求高效、精确地向学生传授尽可能的多的与考纲相关的知识。“我刚开始任教的那一年用的是师范院校里学到的方法,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们学的很开心,知识掌握的也不错。但是我们班的进度就跟不上其他班,考试成绩也不行。现在我上课就没有实践活动了,重点的笔记我会用红色划出来,进度跟上了,学生们的成绩也上去了。”绍兴一中高一生物教师严琪在接受访谈时如此说道。因此,该教育模式下,教师大多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个个概念、公式与定理,而不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探索,掌握基本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素养。 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接受教育,难以真正提升其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