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概念”与心理学的一般的狭义理解不同,不是心理学中的所给出的狭义定义,而是指与某个概念有关的全部知识,例如,“中国人”这一概念包含个体知道的关于中国人的所有知识,如中国人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形象特征、品德修养等。
2.1.2概念转变的过程
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人在以往概念与新的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时而感受到的困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基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人们可以预测出行为的结果,而当行为的实际结果与人的预期不完全一致时,面对出乎预料的情境,人便产生认知冲突感。
解决认知冲突:面对认知冲突的压力,人们将努力解决冲突以期建立新的平衡。同时认知冲突的解决有着不同的方法。例如,胡森在1981年分析了个体对新概念的处理方式:(1)直接地或者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念;(2)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一是机械记忆;二是概念更换,以新概念代替旧概念,并与其他观念相协调;三是概念获取,将新概念与原有旧概念一起重新进行加工和整合,这意着在原有知识背景中去理解新概念,新、旧概念并不完全对立还有研究发现,在个体面对新旧概念的对立性冲突时,概念有时会发生整体性转变,所以有人又将概念转变称之为“原理转变”或“信念转变”。但有时这种转变是渐进式的,学习者在建构新概念的同时往往还在继续使用原来的旧概念,并不完全如胡森所说的那样简单明了[3-4]。
2.1.3概念转变的条件
第一,对原有概念的不满。只有当学生发现自己相信的概念已经不起作用时,他们才会愿意去改变这种概念。让学习者看到原有概念所无法解释的事实(反例),从而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这可以有效地导致对原有概念的不满。
第二,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需要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对新概念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深层的表征。
第三,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感到新概念看起来是合理的,这意着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念是相互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冲突,它们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学习者看到了新概念的合理性,意着他相信新概念是对的。
第四,新概念的有效性。学习者还需要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用其他概念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有效性意着个体把新概念看作是解释某种问题的更好的途径。
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之间密切相关,其严格程度逐级上升,人对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是看到概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概念的合理性又是意识到其有效性的前提。这里应注意,上述三个条件不是新概念实际上如何,而是学习者自己所看到、所意识到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个体对新、旧经验整合过程的自我意识[5]。
上一篇:茄子WRKY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与系统进化分析
下一篇: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种间传播研究

生物农药“宁盾”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效果调查

当代人们生命伦理观的转...

萧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

“三量齐增”的背景下我...

赤霉素诱导“白罗莎”葡...

“蓝香水”月季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中学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