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上现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农业防治等传统防治方法防治茄子青枯病,但是其效果都不尽理想,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增加农产品有毒化学物质的残留量;其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不杀伤天敌、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有利于人畜安全及环境保护,符合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要求,受到人们广泛重视[6-8]。
2.青枯病研究背景
2.1生物特性
2.1.1小种分化
由于青枯菌寄主范围广,地理分布和起源十分复杂,菌系的生理分化也相当复杂,不同寄主、不同地域或生态环境均能影响其分化[9, 10]。传统分类法对其生理分化种的分类最常见的方法是“小种法”和“生化型”法,根据青枯劳尔式菌对不同寄主致病性的表现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根据其对3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3种己醇(甘露醇、山梨醇和甜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分为5个生化型即生化型I、II、III、IV、V[2, 11, 12]。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RFLP技术将青枯菌分为两个群组,群组I中主要包括分离自亚洲的生化变种3、4、5;群组Ⅱ中主要包括分离自美洲的生化变种1、2、N2。
随着青枯菌分类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分类框架。在新框架下,将复杂的青枯菌系分为4个种系群,这4个种系群和之前根据测序结果确定的4个地理起源遗传群组相对应。种系群I主要包括亚洲分离的生化变种3、4、5,种系群Ⅱ主要包括分离于美洲的生化变种1、2和2T。种系群Ⅲ主要包括分离自非洲及其附近岛屿的生化变种1和2T。种系群Ⅳ主要包括分离自印度尼西亚的生化变种l、2和2T[10, 12]。文献综述
2.1.2青枯病发病规律
最初,地上部分未见任何异常现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机,整个地上部均枯萎。阴天和早晚有所恢复如同健康植株,然而不久之后便枯萎,呈青枯症状,这一过程进展十分迅猛,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13]。
2.1.3发病条件
自然条件下,青枯劳尔氏菌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未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位直接侵入,从而引起发病[15]。高温和高湿是青枯病的发生促进条件。土壤含水量25%、温度20℃时,病菌开始活动,田间开始出现发病病株;土温升高到25℃时,病菌活动最频繁,病害出现发病高峰。雨水多、湿度高的气候条件容易使茄子植株的根部发生腐烂或产生伤口,为病菌的侵染创造了条件[16]。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1.4生活史
青枯菌的生活史包括寄生和腐生2个阶段。侵染前,该菌长期宿存于土壤、杂草及一些非寄主植物中,当条件适宜时,青枯菌从植物根部侵入,首先在根皮层细胞间隙等处定殖,然后在导管及相邻组织内迅猛增殖和广泛散布,阻塞和破坏维管系统,最终导致植物枯萎死亡[13]。
2.2防治进展
茄子青枯病的防治从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6]。但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植株体内的分布及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导致无药物对青枯病有特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