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功能藻种脱氯效果的测定方法 6
1。3。5 降解动力学过程的分析方法 6
1。3。6 功能藻种基因的RT-PCR检测方法 7
2 结果与分析 8
2。1 PCB28暴露后脱氯功能蓝藻Nostoc PD-2中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 8
2。2 不同浓度DTT对PCB28降解的影响效应 9
2。3 DTT对降解促进的动力学结果 10
2。4 DTT对细胞色素b6f复合体铁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10
2。5 DTT对双加氧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11
2。6 基因表达水平和PCB28降解的相关性分析 12
3 讨论 12
4 结论 14
5 参考文献 15
6 致谢 17
0 引言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是一种已被全球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的高毒性有机化合物。PCBs具有低溶解性、高稳定性和半挥发性等特性,能够参与气团运动及生物累积,易造成“全球性(从赤道到两极)多介质(水、气、土壤、沉积物)污染”[1]。PCBs的高毒性对动物和人类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2]。目前已检测到的环境污染物中PCBs是最具致癌性物质之一,已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十二种特别有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名单。 论文网
目前,处理PCBs的方法主要有热处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等[3]。其中热处理法需在1000℃~1400℃进行,反应条件要求高,费用较昂贵且副产物毒性更大;化学法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且费用较高,不适用于高浓度和土壤中PCBs的降解。微生物法作为现今降解PCBs的新兴处理技术,已报道能够降解PCBs的微生物物种也有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其中细菌有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4]、产乙烯脱卤拟球菌(Dehalococcoides ethenogenes strain 195)[5]等;真菌有曲霉属(Aspergillus fumigates)、卷霉属(Circinella muscae)[7]等;放线菌如戈登式菌属(Gordonia sp JAAS1)、诺卡氏菌属(Star cartesian bacteria)[6-7]等对PCBs均具有降解能力。此外,藻类降解持久性有机氯代污染物的研究已见报道。张杭君[8]等研究发现固氮蓝藻中的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5d对2mg/L的林丹降解率为48。8%。Shu等研究发现小球藻、管链藻等可将DDT转化为DDE和DDD,硅藻菱形藻则可将DDT 代谢转化为DDE[9]。关于蓝藻降解PCBs的研究尚且未见报道。
研究发现,PCBs的脱氯降解是一个还原脱氯过程[10]。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PCBs接受了低电势电子供体给出的电子而被微生物脱氯。因此,通过添加电子供体来促进降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DTT作为常见的电子供体,可激活降解的关键酶[[11-12]。 探究DTT对藻种降解PCBs是否有促进作用,这是如何有效提高脱氯藻种原位生物修复工程应用的重要技术问题。酶和能量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条件和动力。 微生物脱氯降解氯代有机物研究表明,双加氧酶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铁硫蛋白都起着重要调控作用[13-14]。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双加氧酶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铁硫蛋白基因于藻种脱氯活性密切相关,添加DTT对双加氧酶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铁硫蛋白基因介导的PCB28降解机理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