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整体性
相对于精确计算而言,估算由于对于误差的容忍性高于精确计算,使得学生不在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数据上,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整个数据库进行一种大概的把握。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数据有更加整体的认识,能够对数据进行更加连贯的处理。
2。2。3 灵活性
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的计算能力选择不同的估算策略和方法。例如:四年级同学要一起去看话剧,每个班平均有35名学生现在有9个班,请问选择的话剧院大约需要多少个座位?这时学生就会把9个班看成近似是10个班,用35乘10等于350来快速得出如果一个话剧院可以容纳350名学生,那么它一定可以容纳四年级的所有学生。把9近似的看成10是把数据往大了估,即“估大”。因为“9”接近整十数“10”,且如果一个剧院可以容纳35×10个学生,那么它肯定可以容纳35×9个学生。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数据往小了估,即“估小”。比如在一张长39cm、宽19cm的长方形纸片上剪边长为10cm正方形纸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这种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估算的,不能按照学生通常用的“四舍五入法”来简单处理。
2。2。4 简洁性
估算主要经过重新表述、转换、补偿、三个过程。前两个阶段实质上就是将问题情境转化成自己擅长解决的形式。这一转化过程往往使得计算变得简单以节省更多时间。
2。2。5 实用性论文网
在日常生活中,大到大型工程买材料小到普通人到菜场买菜都要在之前做个大致的预算,这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范围之广是远远超过精确计算的。
2。2。6 多功能性
估算为判断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估算有利于人们事先来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估算对后续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3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现状分析
自新课标对小学估算提出要求后,估算进入小学课堂已有十多年了。尽管时间很长,但经过观察、自己实习、见习、课后反思,教研活动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分析,我认为估算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估算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估算教学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决定课程内容能否走进课堂,能否走进学生心里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态度是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3]。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所追求的“准确性”和估算本身所具有的“近似性”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冲突,使得教师常常忽视了估算教学,被应试教育牵着走。此外,我们发现估算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在小学的教材上还是考试中所占比例都很小。因此,长久以来估算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教不教,学生会不会、能不能掌握这部分内容是无所谓的。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估算教学对传统的精算教学产生了阻碍。所以,在我见习的班级的老师要求学生在做估算题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得数精确计算出来再说。以下是我在该所小学所拍到的这种情况的典型案例。
案例:请你估算下列各式的结果,在得数大于500的算式后的括号里写“大于”,在得数小于500的算式后的括号里写“小于”。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是在精确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后,才在括号里写出结论的。究其背后的原因,许多同学反映是老师要求他们这么做的,因为这样才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确保在考试中做到“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