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文化适应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Parks和Miller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单维度理论,还有Berry提出了双维度理论以及三维理论。当然,还有一大批的文章和著作。
1.关于文化适应定义的研究
“文化适应”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由于长期的互动所导致个体或群体心理和文化上的变化,它来源英文单词“acculturation”,是由“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W.Powell首次提出的。他在1883年把‘文化适应’定义为带有本民族文化的人进入到新文化环境中,在行为学习和模仿过程中导致的心理变化。”[1] Marino认为文化适应包括行为文化适应和心理文化适应。行为文化适应是个体与本族群、主流族群的交往程度以及对主流文化的适应;心理文化适应是非主流群体成员与上流群体的价值取向一致性的程度。[2] 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在1936年把文化适应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在连续的文化接触过程中,最终导致两种群体的最初文化模式发生变化。”[3]41943
2.关于移民文化适应的研究
Part认为文化同化过程是进步的和不可逆转的,是随着移民适应主体群体时产生的,最终以两个族群通婚或结合而终止。文化同化对移民国家的民族精神产生积极地影响。[4]广田康生对“越境移民族群”其互动者以及他们建立的越境移民族群网络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越境移民族群的文化适应、生活方式、异质共存等相关问题。[5]冯雪红、聂军在文化适应的多维模型理论的基础上,从婚姻、饮食、宗教信仰及传统节日四个方面分析了回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策略,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回族生态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促进回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他提出了一些建议。[6] 论文网
华裔学者周敏博士采用“民族聚居区经济”模式作为理论依据,在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唐人街从前确实是曾经作为避难所,但是后来它演变成了具有很大弹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一种大型民族经济,为华裔移民这种美国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提供了主流社会无法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为大多数华裔移民在美国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代价较小、切实可行的途径。这就揭示了美国的发展与唐人街华裔之间的重要关系。[7]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文化适应的研究虽然比国外晚一些,但发展也是极其迅速。近些年,主要专注于人类学和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单一群体的文化适应研究转移到各种群体的研究并且这种研究成为一大特点。除此之外,也有一批优秀的文章或者专著出现。
1. 关于文化适应定义研究
陈平认为文化适应过程是个体或群体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中,认识到自身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不同,随着引发了对外来文化的一系列反应。而文化适应是一种对异质文化主动或被动的借鉴行为。[8] 刘有安、张俊明认为,“文化适应”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过程是弱势文化承载着的个体或群体为了适应强势文化(主流文化)而表现出在生活习惯、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改变。结果是弱势文化特性逐渐向强势文化靠拢,甚至被强势文化所取代。[9] 白亮认为教育部门应主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文化整合的技巧,从语言的角度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文化适应问题。[10] 马宝元认为:“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接触时,他们彼此都保持着原有的文化特点,但为了适应对方的文化,彼此都会不自觉的改变最初的文化。外来文化为了适应本土文化进行的模仿,最后达到同化或相似性越来越高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适应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