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新型城镇化内涵是民生、可持续发展及质量,核心目标是追求幸福、平等、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
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学者语义分析新型城镇化基础概念,有的探索农村向城镇的扩散过程(发展模式、文化、生活方式、空间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有的探索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及影响程度。49981
沈清基 (2013)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比较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提出如何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
马孝先 (2014)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作用路径和关键影响因素,对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春梅、 张小林、吴启焰、 李红波 (2012)城镇化过程包括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识之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郭飞 (2013)按照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重速度、轻质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推进我国整体上的城镇化质量;
单卓然、黄亚平 (2013)从四个角度解析了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研究还包括新型城镇化三大内涵、六大目标、四大重点内容、四类规划策略、六大可预见性认知误区。
(二)关于区域建设的相关研究
区域建设是指为了更快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区域组织协调、开发整治、生产消费、创新能力培育、区际联系的对区域内部进行合理的建设改造各种活动。
学者对区域建设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区域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和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这两个方面。
金晓斌、 易理强、 王慎敏、 周寅康 (200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需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陈秀山、 杨艳 (2010)1978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分为三阶段: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阶段;战略初步形成阶段;战略全面实施阶段。确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的新要求;
汪长柳 (2008)我国一直存在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问题论文网,工业化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反映空间结构的变化,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两者的不协调会带来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关于城镇化与区域建设相关关系的研究
多数学者们在对城镇化和区域发展进行研究时,集中在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角度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
谢扬(2005)指出城镇化问题本质上市区域发展的问题,是区域增长极的问题。
吴兴楠、王钟慧(2008)认为伴随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加速,城镇行政区划比重不断增大,不足之处是城镇行政区划空间严重限制着城镇化的进程。
巴曙松、王志峰(2010)认为区域发展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并将形成城市集群带,促进地区城镇化建设。
邰沛沛(2011)提出的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 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13,206(1):2、9-36.
[2] 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3] 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李红波. 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 经济地理,2012,,32(7):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