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慈善的研究主要偏向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认为这两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慈善的影响。比如1974年韦布斯罗德提出的“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只反映为选民的需求,当政府和市场组织不能满足部分消费者产品需求使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可能性;1980年汉斯曼提出的“市场失灵”理论主要从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着手分析,认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机制无效率,从而导致市场发挥不了相应作用;萨拉蒙研究的“志愿失灵”理论则认为慈善存在供给不足、特殊主义、家长作风、业余主义等弊病,而这些正是政府的优势。在纪德伦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有四种模式: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还有政府、市场、志愿部门相互依赖理论等等。51555
国内学术界对慈善组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主题:首先,从慈善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慈善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出目前切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措施及建议,如刘晓丽所著的《慈善事业运行机制的缺陷与完善对策研究》[1]5;其次,从社会公信力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及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直观的研究,分析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如冯明慧所著的《社会转型期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7]14;最后,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媒体的慈善传播偏颇的观念进行深入分析,慈善机构的官方色彩、不完善的制度、信誉危机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慈善观念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播,如田菲所著的《当代中国媒体的慈善传播及观念研究》[5]23。国内还有很多关于慈善方面的研究,如薛晓静的《论社会舆论的道德价值》[2]4、程立涛所著《试听舆论监督对公共道德行为的影响》[3]4、傅克家的《坚持正确导向 提高引导水平——兼谈舆论学的几个问题》[4]2-3等都对慈善进行了各种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对民间慈善行为的研究,考虑到了慈善与政府、市场、媒体、慈善本身等的关系,但大多是单独讨论慈善与政府、慈善与媒体、慈善与其本身等较单层面的关系,将几者结合起来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并不多。
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虽然有考虑到舆论的因素但主方向还是倾向于政府或者法律或慈善本身的角度,然而,笔者认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全社会大范围内具有极强的传播媒介和效果,但是民间慈善行为本身的缺陷致使社会舆论对其褒贬不一,因此民间慈善想要更好发展必须在社会舆论方面做出改善。论文网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民间慈善行为的社会舆论加以研究,不仅完善并丰富了前人的相关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他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首先,通过对民间慈善行为的社会舆论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舆论加以约束,而且在体制上可以完善我国在此方面的不健全,为慈善行为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便政府和民间慈善行为的有效进行,达到真正的慈善效果;其次,慈善行为通过转移个人财富来达到移富济贫的目的,进而使财富在富裕和贫困阶层之间转移,缓解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也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最后,慈善行为的发展势必会促进慈善文化的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刘晓丽.慈善事业运行机制的缺陷与完善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