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有关“网络红人”现象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近几年国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红人”的概念、成因、影响及引导策略等,而且在对“网络红人”的社会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当多的,比如: 陈晨发表的《“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2011年6月《商业文化》);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张雪莉发表了《“网络红人”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出国与就业》的《成才就业》版);王鲁美也发表了《防范“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2009年8月《传媒论苑》)等等,同时对应对“网络红人”影响的相关策略的研究也占很大比例,例如:孙海燕发表的《“网络红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2010年10月银川市委校学报第14卷第5期);王鲁美发表的《防范“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2009年8月《今传媒》传媒论苑);以及苗伟伟发表的《“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引导策略》(2012年4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等。56617
经过对多篇相关文章的观察,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学者都是把“网络红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并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研究,并且有关研究大多都倾向于负面阐述,例如王亚鹏发表的《“网络红人”现象剖析》(《当代青年研究》), 以及苗伟伟发表的《“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引导策略》论文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等,尽管这类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网络红人”社会影响的主流,却并不意着“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给社会带来的只是完全的负能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而且此类研究的面向群体较为单一,不够深入。
在此,本文将会把重点放在搞怪型“网络红人”给社会全方面带来的正面及负面的影响上,力求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青少年、大学生、社会网民等塑造正确的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昝再利.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红人现象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32(4):115-119.
[2]孙海燕.“网络红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银川市委校学报,2012,14(5):93-95.
[3]余霞.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49(4):105-110.
[4]余霞.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49(4):105-110.
[5]唐嘉仪.网络时代议程设置下的“马太效应”——对网络红人“小月月”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11):65-66.
[6]王亚鹏.“网络红人”现象剖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34-37.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