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发展和趋势国外城市形象的研究,论起根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早期的城市形象与现代城市形象理论存在很大差别,主要是早期的城市形象研究包含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设计理论和城市美学理论之中,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多强调城市美学和艺术的运用。我们可以讲这种认识观和行为视为城市形象发展的一个初期阶段,即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城市形象”,但与城市形象的意义相同。例如在罗马时代维鲁特威在古典名著《建筑十书》中就提出:“建筑还应当造成能够保护兼顾、适用、美观的原则。”19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城市造美运动”在创造城市新环境、开发城市、改造城市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城市造美”在体现美、表现美的方面是成功的,而城市形象建设也即是创造城市美,他们在理论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城市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美化与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城市形象建构有着相通之处。56618
直至20世纪50年代,国外城市规划学更多的将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美学和城市景观美学的一部分来研究,还没有把“城市形象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运作体系来研究和运用,没有明确提出“城市形象”的概念。国外最先提出“城市形象”的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其在1960年出版的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出,“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由多个印象叠加而成的公众印象,即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以及形成的心理意象,城市形象的构建是一个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城市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路、边、区、节点、标示等方面。他同时强调主要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2]
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最早系统地将城市规划和营销学等理论联系起来,借鉴企业形象宣传的经验,建立了城市形象和城市营销的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形象的研究进入可持续发展领域,城市形象战略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之一。
(二)国内城市形象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孟建主编的《城市形象与城市软文化》、苏永华主编的《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与实践》、张鸿雁的《城市文化资本论》、王豪的《城市形象概论》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例如,王莹的《城市形象传播力研究》、彭国斌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与城市形象要素》、张恒军与章彦的《从城市形象构建到区域形象传播的理论探析》等。我国对城市形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城市形象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多元化,为了方便研究,现将不同视角的文章进行归类分析。
1.城市形象概念的研究
国内最早对地区形象进行定义的是罗治英,其定义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3]
王豪所编的《城市形象概论》一书,将对城市形象的研究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切入点,由此将城市形象定义为:城市中事物的表象特征,以及透过这些表象所能感受到的特定精神内涵。它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具体是在的物质内容,优势城市精神文化的反映。”[4]
陈映在《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一文中提出,城市形象的概念有两个部分组成,即“实体形象”和“虚拟形象”。“实体形象”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的概括,是城市可视性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例如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城市环境、市民素质、政府行为等。“虚拟形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形象指“公众对城市布局、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等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后的印象、看法和关联的总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