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主要从相关概念界定,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现状,并据此做出了简要的文献综述。
(一) 社区的概念界定
社区的概念诞生于西方国家,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出版《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打开了研究社会系统化的新大门,他将社区界定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小共同体,他们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倾向于相似的价值观,相互扶持,互帮互助。 [ ]63494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得出,早期学者对“社区”的概念强调感情纽带。此后随着社区研究在美国的兴起,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系主任罗伯特·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丰富了社区概念的内涵。与滕尼斯等不同,芝加哥学派在研究中使用的社区概念,不再拘泥于亲密的情感联系、传统价值认同以及自然血缘关系等限制,按照他的界定,社区就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 ]
在我国,费孝通先生最早使用“社区”一词,他将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中的“Community”译做“社区”。[ ]此后,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特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生活共同体,而城市社区是指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
(二) 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
美国199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辞典》将社会工作界定为一门应用科学,用来帮助人们获得有效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并促进社会变革以增加所有人的福祉。[ ]
在我国,历史上缺乏社会工作。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描述了我国传统社会中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是以亲属关系为轴的关系。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核心结成网络。人们囿于较为封闭的亲友圈中,因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结成圈子,对圈子外的他人无多求助,社会问题在宗法群体内部消化,因此社会工作没有适宜的生存土壤。[ ]社会工作在我国属于应用社会学一类,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专业,1989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与重建。学者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利他主义,通过科学的理论引导社会工作者正确地开展助人服务。 [ ]
(三) 社区治理的概念界定
西方学术界关于社区治理的界定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持续发展的活动。
我国学者史柏年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发展的方向,是运用不同的制度工具,对社区内的相关公共事务进行管控。社区治理的主体不是固定的,它不一定是政府,也并非一定要依靠强制力量来治理。[ ]另一位学者夏建中也持有相似看法:他认为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多种网络关系,如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他们多层次复合的社区内,来共同解决社区内的共有问题,共同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 ]
综上所述,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内容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此外,它注重协同合作,而不是单一的运行方式。
[1].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
[2]张隆隆.《社工机构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以北京市某社工机构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3]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