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的新宠和后期之秀,社交网络得到了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既有物理层面的信息技术领域、移动技术领域、程序设计领域,也有经济管理层面的新型社交营销领域、用户选择领域、效用与满足领域,还有传播学的新媒介生态领域、人际传播领域等等。但纵观国外学界,对于用户在接受社交网络这项新技术上的行为本身的研究却仍显薄弱。64016
目前在国内,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研究成果最多的互联网行为是用户对于网上购物技术的接受行为研究。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始于1998年,从B2B模式开始,随着网络购物的优点越发显现,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从20004年开始,网上购物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天马行空,而是真实的在全中国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中推广开来。如果在2007年,那么要说起当时发展最快、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新技术,那想必非网络购物莫属。网购技术发展到现在,网络购物的飞速发展也催生了以网络购物为研究对象的技术接受行为研究。
对于用户接受社交网络新技术行为研究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交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是因为社交网络真正流行的时间比较短。社交网络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995年的美国,然而由于网络技术和用户习惯的原因一直未能广泛扩展。直到Facebook跨出校门、风靡全美,社交网络才算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在中国,社交网络为普通互联网用户所熟知是2007年人人网在大学校园里的成功;而如今盛行国内的新浪微博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刚刚投入商用。满打满算,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也不超过10年,而在中国流行则不满在5年左右。其次是因为社交网络的技术门槛很低,对于用户的计算机网络素养要求较低。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能算是新技术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运用能力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备的工作生活技能。社交网络之所以能够在出现短短几年内变风靡全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交网络的操作十分方便,对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而言没有任何的技术门槛。如今,小到上学的学生,大到退休的老人,都能很轻易的使用社交网络,这使得过去影响用户接受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即感知易用性的作用被一再的削弱。论文网
1 国内学者对于社交网络用户接受度研究现状
目前,将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纳入技术接受模型中进行研究在国内的学界还是比较少见的。黄婷在技术接受模型的框架下,结合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理论,研究了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并发表技术接受理论TAM能够良好的适用于新型的社交网络技术。[1]此项研究重点研究了社交网络新特点对于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最终形成了能够有效评价用户接受社交网络行为的模型。钟小娜研究了不同的网站特性和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对用户接受网站的行为的影响。[2]网站的互动性、知识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网站的知识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知名度,则与感知风险负相关。周岩在其文章中指出网站的便利性、从众动机、个人意愿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因素对用户接受网站的行为有影响。[3]邵兵家、高志新、师蕾等在其研究中发现信任度对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站时的购物态度、接受度有显著的影响,而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娱乐性等因素对网站购物态度没有直接影响。[4]周静、李季在研究指出新鲜事分享和游戏等功能的引进能够增加社交网站用户的接受度。[5]
2 国外学者对于社交网络用户接受度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针对社交网络及其使用行为的研究也不充足,尤其是在用户的接受行为上的研究特别薄弱。而针对网上购物的研究则较为充分。鉴于用户在网络上购物和使用社交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国外对于网络购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Gefen 和 Straub基于最基本的 TAM 模型对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接受意愿进行了研究。[6]结果表明,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均对使用意图有影响的。Featherman & Pavlou在研究网站接受度时,首次在技术接受度模型中增加了感知风险这一重要变量,并证实了网站提供服务时是存在风险的,而这些风险对网站接受度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有显著负影响,而感知易用性能显著降低感知风险。[1]Koufaris在研究用户接受网购网站的娱乐性与沉浸度时发现,购买物品时的愉悦感和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购买商品有显著影响。[2]Kee-Sook Lim,John H. Heinrichs,Jeen-Su Lim通过建立一个多指标多原因模型研究了各类电子购物网站设计对电子购物者使用意愿的相对影响。[4]研究显示内容质量、交易质量、有趣、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是影响因素,其中交易安全因素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