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现状更加严重。财务报表造假的上市公司中,有众多轰动一时的舞弊大案都来自农业上市公司。相对而言,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中,造假动因、造假的识别和防范较多。尤其是对于造假的动因,已经形成了如冰山理论、造假三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GONE理论、造假风险因子理论等成果。而单独就财务造假手段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专门针对某一行业的财务造假手段进行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尤其是大案重案的多发行业--农业。下面是对国外和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83786
1 国外研究文献
Rute Gonçalves 和Patrícia Lopes[1](2014)研究了全球270家采用国际财务报表准则的农业上市企业,测试了几个与指数相关的假设和公司级的决定因素如,生物资产强度,所有权集中度,公司规模、审计类型,国际化水平,上市地位,盈利能力等因素,以及国家层面决定因素,如法律地位因素。他们发现生物资产的强度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所有权集中度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之间有一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规模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之间有一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审计类型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之间有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上市地位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之间有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盈利能力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之间存在关联,行业和强制披露与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属于普通法的国家中的公司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有关生物资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属于种类1(有巨大且发达的股票市场,股权分散的,强大的投资者保护和强有力的执法的国家)的公司和关于生物资产披露自愿性程度有关生物资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论文网
W。Steve Albrecht[2](2011)在《舞弊检查》一书中,在舞弊的类型中,将会计报表舞弊分的类型为收入舞弊、虚减费用和负债舞弊、虚增资产舞弊、存货舞弊、不充分披露舞弊5种,并对这些舞弊方式选取了案例进行分析。
2 国内研究文献
1 对国外财务造假案例的研究
黄世忠[3](2003)分析了世界通信、 百时美施贵宝、阳光电器、美国在线、南方保健等10个对美国资本市场造成重大影响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并对这些公司的造假背景、造假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对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进行探究。比如对施乐案例的剖析发现,其并没有运用特别高超的造假手法,但是其涉及的金额数目非常巨大,它的手法主要是:滥用准备金科目,如递延税收、坏账准备、预提费用等等,和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进行费用资本化,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转为固定资产。
2 对国内公司财务造假的研究
耿建新、蒋力、陈英得[4](2005)对2004年台湾发生的如博达、讯碟等一系列造假案件进行分析,发现其造假手法与美国和大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通过对博达公司的分析,发现其具体造假手段体现在:用真实的凭据,做虚假的销售;把应收账款转化为信用连接票据;发行海外可转换债券来套取公众资金等。
王柄根[5](2013)通过对草原兴发、蓝田股份、绿大地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四种财务报表造假手段,虚增存货、虚构采购和销售、编造业务和伪造财务凭证和会计报表等,怀疑监管层是否真的将存货盘点问题细致到具体的盘点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