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一)从个体性到群体性
    最初,粉丝只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并且以“追”这种方式来接近自己的偶像,所以早期的粉丝也被社会称呼为“追星族”,他们拥有自觉的个体性,不会因为其他人的目光和态度而影响到自己对偶像的看法。在这种散兵游勇的状态下,粉丝要想搜集关于偶像的信息,只能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去了解,这种方式得到的信息相当有限。由于缺乏社会交往与互动,造成粉丝们一直在个体化和原子化的状态中徘徊,每当有官方组织活动或者明星演唱会时,粉丝们都难以相互联系,只能以个体形式去参加,粉丝内心的声音在这种孤独与平淡的生活的磨蚀下慢慢泯灭。因此早期的粉丝文化一直处在一个受压抑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快速扩张。
    如今,网娱时代的到来使追星群体的表达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再用“追星族”这个词汇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因为当一个新的称谓出现时往往伴随的是身份权利的更迭,所以更多的人愿意被称呼为粉丝。当互联网上开始出现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时,粉丝们成群结队的活跃在上面,这些自由的网络空间使粉丝们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当粉丝们初尝言论自由的甜头后,对互联网平台则进一步燃起了狂热的兴趣。通过这种不限地域、性别、年龄甚至国界的交流方式,聚集成群的粉丝们的思想与行为都变的和传统追星族颇为不同,他们会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具有强烈的集体精神,当群体内的任何一个个体搜罗到偶像的第一手资料,必然会通过网络分享给群体内的成员。渐渐地,粉丝个体意识被抑制,群体意识被不断放大,而群体的强大又推动每个个体的发展,最终,粉丝团这种代表粉丝共同意志集合的组织产生了。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提到的“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的首要特征,但这不一定总是需要一些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1]
    粉丝们加入粉丝团队后,通过在网络社区互动而得到全新的身份认同以及归属感,他们用“追星”的激情驱赶寂寞的心灵,点燃枯燥的生活,在群体的狂欢盛宴中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偶像、粉丝以及网络社区三者关系密切,网络社区被看做是粉丝们的家园;共同的偶像是他们联系的精神纽带;对偶像的忠贞和坚定是粉丝们坚守的第一准则。见异思迁的“爬墙”粉丝和朝三暮四的“双担饭”这种违背群体意志的行为,不仅会受到各大粉丝群体的谴责与蔑视,而且还被认为是个人道德败坏的表现。可见在同个偶像的粉丝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服从集体的强烈意识,他们的行动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服从于群体的要求,当明星或者娱乐公司发出号召,粉丝们便自觉的参与行动,这种集体行动表现出了强烈的群体性特征。
    (二)从平等交互到层级发展
    媒介技术的滞后,是传统“追星族”缺乏广泛交流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消息闭塞的状态下,“追星族”之间的交互常表现出平等性。首先,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在官方,粉丝只能共同享有官方提供的关于偶像的信息,每个个体所掌握的信息匮乏,这便无法形成具有特殊地位与权力的领导核心;其次,由于地域、时间、通讯等条件的制约,“追星族”之间无法互相联系去参与每一次官方集会活动,交流的受限导致他们缺乏组织性和群体性意识,也不会有人愿意无私奉献独家信息;最后,“追星族”之间的交互多表现为心理沟通和物质互换,而他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进行的,物质互换是有来有往的,因此这种交往要以平等为前提,并且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才可以顺利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的“追星族”的交往似乎让人际交往回到了原始社会,交往双方都有平等的地位,都有互相需求的东西,都在特定的时间进行。
  1. 上一篇:论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艺术特色
  2. 下一篇:论曹操诗歌的个性色彩
  1.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之分析

  2. 汉语方言在普通话语境下的走向

  3. 魏晋门阀制度视野下的《世说新语》篇目研究

  4. 王安忆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性比较

  5. 浅谈中国茶艺思想内涵

  6. 80后女性作家张悦然笔下女性心理的成长

  7. 鲁迅笔下的日本人形象《藤野先生》为例

  8.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9.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0.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1.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2.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3.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4.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5.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6.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7.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