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来,只有克拉申对“习得”和“学习”做出了细致的区分,而国内外多数相关研究的文章中提到的“语言习得”一般是指学习和掌握语言,也就是本文所指的语言习得的定义。
二、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影响,导致语言标准化和统一化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具有地域特点的方言,因此方言是一种语言变体。按照人们对于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我们将语言分为母语和外语,而方言不仅能够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影响,对于外语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 方言影响普通话习得
众所周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代表作,其中有一句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乡音对于连接人与故土情感的重要性。通常我们把一个人出生后掌握的第一门语言称为母语,而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这门语言的学习看作是语言习得的开始。我们知道,语言承载信息、传承情感文化,而方言则表现了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标志着人的群体归属。方言将一个地区特有的民俗和历史文化充分地展现出来,更是传承这些文化的重要捷径。
但是,由于我国独特的地域特征,众多的民族,导致各地方言纷繁复杂,这就给不同地区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共通的规范的语言来作为各地区人们交谈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作为全国通用语言的普通话。普通话是在汉语方言的前提下形成的,大多数人都是在习得本地区的方言后再学习普通话,方言习得与普通话习得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不管是习得自己的方言还是其他地区的方言,都是在同一语言系统内部的不同方言之间进行的,二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而普通话的习得与方言习得是在不同语言系统内部进行的,因此,方言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产生影响。下面我们从习得的角度来对方言如何影响普通话进行阐述:
1、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
在语音方面,长久生活在方言区的人们,由于他们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已经习惯了母语的发音习惯并形成了一种定势,因此他们会产生听不惯和说不惯普通话的语音的情况,甚至不能辨别普通话的正确读音与错误读音,导致影响了对普通话语音的辨别能力,即辨音能力。[4]例如,连云港方言的发音较之普通话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平舌音和翘舌音一律发为卷舌音,如“干燥”的“燥”发音为“zhào”;第二是通常分辨不清拼音中的h、f,如“非常”的“非”发音为“huī”。 另外,连云港人运用方言交谈时会表现出鼻音较重的现象,如“晕”听起来会像“yōng”。因此,处于连云港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往往会受到方言发音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不能正确地辨别和准确地发出平翘舌音、h和f以及鼻音。
在词汇方面,方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知道,在我国,不同的地域有自己的特色,对同样的事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读,由于方言的形成与地域密切相关,因此在对同一事物的词汇表达上也会有差异。例如由于习惯问题,导致许多地方的人们把“吃酒”等方言词汇错误地引用到普通话中。连云港方言中就有一些十分有特色的词,比说“用手打”在方言中用“攉(huō)”代替,“烦人”用“够人”代替,“小石子”用“颗溜”代替,等等。这样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它们已经扎根于连云港人的生活中,因此连云港人往往会错误地把这些词当做普通话词汇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