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悲惨世界》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一)1998版《孤星泪》与小说《悲惨世界》的比较
1。情节的重构文献综述
小说《悲惨世界》是以法国动荡的社会为背景,以因偷窃面包被而被判入狱的冉阿让的悲惨人生为主要线索[2]。从他入狱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出狱之后的巴黎街垒战这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这其中也参杂了其他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死沉浮。小说通过对法国社会现状以及人物生存状态的生动逼真地描写,对社会现实展开了激烈的抨击,表现出雨果对法国现状的失望与愤恨,以及对小人物的悲惨境遇的哀痛和怜悯;而且借滑铁卢战争和巴黎街垒战斗揭示了残暴战争和人道主义的主题。小说将现实写作和合理想象相结合,带有鲜明的现实和浪漫的基调。[3]小说的框架雄伟,背景广阔,情节精彩纷呈,措辞既充满政治性但又不缺乏华丽精致,配合运用经典的艺术对照,呈现出情节丰富、精彩纷呈的悲惨世界。
小说《悲惨世界》自1862年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成为多次被拍摄成影视作品的热门书籍。在这么多改编的作品中,最受中国观众喜爱的是1998年上映的《孤星泪》,影片在小说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由于小说没有时空的限制,所以时间跨度长,描写的人物情节丰富多彩;而电影却因时间有限,不能够将所有的人和事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因此影片以冉阿让意思的悲惨境遇为主线,以较少的场景穿插了其他人和事。影片的主人公冉阿让,他深受社会的压迫,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来,在被迫犯罪入狱期间被感召下悔悟,最终获得新生和自由。由于电影篇幅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删掉了小说中许多推进故事展开以及使人物形象变丰满的片段,只选取了能够重点突出主人公冉阿让的部分情节。同样,小说中关于冉阿让一生的悲惨遭遇,作者交代的比较详尽;但是电影中则不然,只是简单的通过几句旁白以及主人公的几句话,通过一系列的电影画面的跳转,就能让观众切实的体验到生活对于冉阿让而言是多么艰辛。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电影在某些方面还是能够重点突出人物形象的,例如镜头的聚焦,鲜明的视觉冲击性[1],能够有效弥补小说中不能直观感受的不足之处。
其次,电影还刻意的改编了某些细节性的画面。例如:小说中叙述冉阿让迫于无奈去偷主教卞福汝家银器的时候,原本主教是睡着的,并没有发现已经潜入家中的冉阿让。冉阿让心地并不坏,他有过犹豫,看着主教那张和善的充满着仁爱的脸庞,他甚至想去亲吻;而电影中则展示了这种无声的挣扎,他刻意让主教从睡梦中惊醒,发现了入窃者冉阿让。二人目光交互,暗流涌动。出于心虚与无奈,冉阿让只能将主教卞福汝打晕在地,匆忙逃走。这一巧妙地情节设置,并不影响人物形象地的塑造,而且更为精巧的突出了人物有声有色的心理挣扎活动。直到冉阿让再次狼狈的出现在主教面前,而主教依然会仁慈的原谅他,宽恕他的罪行。主教的善意,其天使般的仁爱之心,表现的更为强烈。他赐予冉阿让一道心理上的阳光,让冉阿让再次获得勇气,找回善良。电影中更加直观地且强烈地表达出人道主义的关怀,足以感动观众。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演员并不能把某种及其细微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原著中,通过作者精妙的语言描写,来领略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