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庆阳大地四季如歌,景色随着季节变,农活跟着季节忙。夏热丰雨,冷雨长晴。一年365个白天,可享受到半年的明媚阳光;平均气温7-10℃,最热不过江南之初夏,最冷不过东北之秋末;农田可有160天无霜之暖,大地可有500多毫米降水之润。雨量南多北少,空气南湿北干,气温南暖北凉整体呈干旱、温和、光富的特点。
(二)人文环境
相传周先祖姬弃为黄帝嫡系。姬弃也就是后稷,自幼聪明,长大后喜好农耕,“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得其利”[1]。弃当上了农官后,爱恤百姓,教民耕作。尧后,舜帝因姬弃教民耕作有功,封他的子孙“世为后稷”。传至不窋,袭父职,仍在夏政权中认农耕官职。后来,“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1]同时,夏后氏“废稷之官,不复务农”,不窋失官之后,遂率领族人“奔戎狄之间”,来到庆阳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活动。
不窋到庆阳后,教化当地人民发展农耕,开垦现庆城县东。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提倡养猪、养鸡、养羊,改变自然环境。又组织部落修造城廓。戎狄部落逐渐与周人融合,使不窋城堡成为当时的区域中心。不窋还教掘挖窑洞,改变了半地穴式原始居住习惯,掀开了庆阳居住文明的新阶段。随后村落大量出现。“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怠业,时序其德,遵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受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1]史称“周道之兴,始于庆阳。”
在开拓豳地疆域的开拓者中,公刘可以说是功绩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他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我国农耕文化的奠基者。“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使人歌乐其德”[1]。农耕生产空前繁荣,并广泛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国力迅速强盛。
扩大疆域,统一豳地;大展农耕,始兴周道。这就是公刘在豳地的贡献。
二、庆阳农耕文化遗俗
庆阳,是周先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农业,是庆阳人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以崇拜大地为基础的民俗活动,浸透于每个农人的心理,浸透于一年四季。
(一)祭祀类
耕作习俗和与此相关的农事崇拜,是周祖农耕文化的一大特质。庆阳对周祖的崇敬、对农耕古俗的沉积,大都是以文物古迹的祭祀中才传承下来的。在民间祭祀中,也透视出北豳故地的信仰和原生态的崇拜意识。庆阳的岁时节令,多数负载和传承着先民农耕的文化信息。从不窋、公刘、庆节、古公,周人大都生活在古豳的大地上,他们成为今庆阳最早的粗耕农业始祖。这十余世数百年间,周祖的足迹遍及陇东各地,习俗和传统也传承并保存了下来。这些习俗也贯穿于一年四季之中。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庆阳,人们把立春叫“打春”,是周祖农耕文化的遗俗。《周礼》有按牛分田或按田养牛的记载,称之“牛田”。周朝,立春时,农户在门外做土牛,以示送寒气,迎春耕,俗称“出土牛”。每逢立春前一天,天子领百官到东郊迎春,百姓们迎春牛到署前,用红绿彩绳做成的鞭子打春牛。这就是“打春”的来历。这种习俗传承演变到清代,仪式更为隆重。
迎春这天,庆阳人另有“吃春饼”的习俗,叫“咬春”。立春的时候还要少睡觉,这样人们觉得才能一年内头脑清醒,不耽误一年的农事。
- 上一篇:油茶与侗族以广西省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 下一篇:明清时期贾鲁河下游的疏浚与治理
-
-
-
-
-
-
-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