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新竹》则向读者展示了郑板桥作画的场景: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展雨前茶,一方 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童扫地,侍女 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身于 清风静声中耳[1](p89)。
一杯新茶、一端砚石、一张宣州纸、一簇新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置身竹林茅屋之中,岂不快哉!这是作者的个人心灵世界。安然惬意,脱俗绝尘的生活日常由短短数字呈现出来。语言清新自然,毫无修饰,任凭舒缓的情感于笔尖流淌。
(二)对社会现实的严厉批判
郑板桥自幼接受家儒正统思想,与传统文人一样,他也望在仕途上摘得桂冠,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跨越康乾盛世,他从秀才一路走向进士,并于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数十载,后又游历四方,结交志同道合的亲友,自然对社会现实看得更加透彻。
《高邮舟中书寄许衡山》里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平民生活的向往,也批判了现实里人才虚伪庸俗的一面。
彼酸溜溜之秀才,规行矩步之道学先生,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若闻我此游有此 乐,虽不骇杀,亦当恨杀[1](p57)。
规规矩矩的道学之士,耳不闻天下事,这样的人即使学贯五车又有何用?作者讥讽之意明显,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
不仅讥讽道貌岸然的道学之士,郑板桥也猛烈的批判了作威作福、危害百姓的官员。作者泛舟寻找创作灵感,却不料遇上了“湖中霸船”:
不意此时用画舫迎头摇来,船上奴子大声喝斥,把篙作势,其他民船纷纷让 道,任其招摇。不料,画舫去而复回,又是大声呵斥,而且任意用篙戮人,横冲直撞, 肆无忌惮,如入无船之境。……始知太守借画舫觞客,游湖为乐[1](p105)。论文网
光天化日之下,身为百姓父母官的太守却这般行为,郑板桥岂能不气!
即命小舟撞其船舷。舫上奴子厉声一喝,果撄太守盛怒,两个虎狼打手猛扑过来, 立将板桥拿住,押上大船。……。板桥忍辱质问:“道在哪里?官在何方?”一時冷 场,竟无人吭气,遂进一步挑明:“适值国恤,亲民之官,画舫听歌偷欢。国典具在, 岂容饶恕!”太守一听,惊而变色,即刻离座作礼,叩问姓氏。迳答曰:“郑板桥。” 太守笑颜相向,连声引咎,坚邀入席共饮。板桥正色却之,连讽带讥:“贤太守游湖 辛苦,久仰风范,难得相见,治下狂且,敬献一诗为寿。”当面吟了四句,挥袖离船 而归。该诗结尾是:“山川草木犹含泪,太守听歌试画船。”盖纪实也。越日,太守 浼人登门拜访,一再检讨,好话多说,恳求谨秘此事,免得张扬开去,有碍官声[1](p105)
……。
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作威作福的官员。因而自古官场的黑暗便一直存在,无法绝对杜绝,也不可能完全消失。郑板桥看不惯这般恶习,撞船、上船、怒斥、作讥讽诗,这一系列作为让太守吓得只能登门检讨。为官期间,他一心为民,并在百姓遭受连年饥荒后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善举却挡住了贪官污吏和地主的财路,郑板桥最终也只落到了被贬官后以卖画为生的凄凉境地。一心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不免让人唏嘘不已,也更加痛恨清朝黑暗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