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宁静是诸葛亮的修身之道。《三国演义》中诸葛草庐的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素材来源于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虽有管仲、乐毅之才,但必须依附于人主方可施展。当时天下扰攘,群雄并起, 如贾诩、许故等人皆是如此。而诸葛亮并没有匆匆忙忙地投身于貌似人主的各路英雄魔下,而是“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诸葛亮于罗贯中笔下真是闲雅之极。 正是这样的淡泊宁静之操守使其能够寡欲去私,严于去就,非明主贤君不依。自从遇刘备以后便竭忠尽智,廉洁的品质让无限人敬仰。穷与达,生与死,处处体现着淡泊宁静的修身之道。“雨仪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这两句诗歌直接歌颂了诸葛亮与刘备“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4]。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麾三军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5]”冯文楼先生指出:诸葛亮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光辉典范,是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为王者师’的优秀楷模,是集知识、道德、政治三位一体的完人形象[6]。来;自]优Y尔E论L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二)“道家风范”

道家的理想人格的内涵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庄子的理想人格体现于超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至人、神人、圣人。庄子是出世的,而诸葛亮是人世的,他有安社极、济苍生的功业理想,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追求,但诸葛亮的理想和追求超越了一己之私,他没有不可遏止的权力欲望,不在乎个人的贫富贵贱。因而,其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超脱的,与庄子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圣人是相通的。其疏淡闲雅、潇洒飘逸、 从容不迫的气质和风范便是其自由超脱精神的自然流露。 诸葛亮的外部形象会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庄子・逍遥游》中“不食五谷,吸风吟露;乘云气,御飞龙”的神人。

上一篇: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民族书写特色
下一篇:周口作家群乡土小说研究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晏殊与晏几道二晏词风之异同

1917-1937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与平民教育

北魏平城墓志与邙山墓志...

良知与诗思王阳明诗歌世界初探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