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禁忌语的国内研究
我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种类繁荣,对禁忌语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朝,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对语言禁忌现象都有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战略,对外文化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禁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语言学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对禁忌语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例如,张新娟的《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戴云的《禁忌语及其文化根源》,张慧、谢锦、李娜的《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对比分析》,王歆的《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禁忌语异同》,许爱兵《从汉英禁忌语透视中西文化的异同》等,都是从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汉英两种禁忌语,在此基础上又和文化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著名语言学家陈道望先生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禁忌语的发展趋势及其表现手法。[3]但有关禁忌语的国内外研究结合并不紧密,禁忌现象只停留在“面”上,习惯机械分析,没有真正挖掘其深刻内涵,将语言禁忌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分析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综上所述,有关禁忌语的国内研究还不够充分、不够全面,还有很多未知的课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论文网
(二)有关禁忌语的国外研究
西方学者对禁忌语的研究是跟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随着语言学上取得的成就,语言学专家开始关注禁忌语方面的研究,其中以语音禁忌为出发点研究禁忌语的著作主要有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书中主要讲述了原始部落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他们会把民族禁忌作为整个部落都要恪守的行为准则,书中观点是把禁忌看成一种神秘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身上因而产生结果。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精神病医生,他从心理学以及人类行为学的角度,指出了禁忌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给跨文化交际指明了方向。[4]另外还有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Sociolinguistics和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等,都对语言禁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规避禁忌语的方法。
三、禁忌语的起源、发展与趋势
禁忌语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的不同、地域不同,对禁忌语的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有合理的解释,每当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们总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外在力量统治着人类社会,于是就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播人类文明和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因而就把语言作为崇拜的对象,禁忌语随之产生。在我国,对“禁忌”一词较为直观的解释最早见于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禁,吉凶之忌也”,[5]“禁”形声字,从示林声。“示”和古代祭祀有关,所以“禁”主要指皇帝或神灵对下属的约束。在民间房屋动土或乔迁之时人们总是会选择黄道吉日,老皇历上的“忌出行”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到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等级森严,这一点可从皇帝的名讳中得到充分体现。从秦始皇开始,“朕”只能用于古代帝王自称,其他人不可以使用。[6]后来发展成为与统治者名讳冲突的字都要避讳。到了清朝,大兴“文字狱”,好多无辜的人由于不懂语言忌讳,而遭来杀身之祸。文献综述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碰撞,人们不再对以往的禁忌还那么“讳莫如深”,比如对统治者姓名的避讳。而对“胖”“老”等一些词逐渐产生禁忌心理。中国人把“老”称作“老当益壮”,这样直接避免了尴尬,上了年纪的人也很乐意接受。在以瘦为美的现在社会,人们不愿被别人说自己身材肥胖,而是换用委婉的词语,比如“丰满”“有肉感”等,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西方人对上了年纪的人也不说“old man”,而是用“senior(年长的、资深的、地位高的)”来替换。[7]由于全球化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世界文明不断交融,禁忌语也在逐步走向统一,一些以前不是禁忌的词汇现在变成了新的禁忌,由此可以证明禁忌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