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部分学者的文章大多从文化或者语言角度分析中汉外词汇文化内涵差异,重表达、重实践、重对比,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理论探讨,汉语目前还是“非普遍教授语言”缺少与二语教学或者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待提高。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指出:“词汇往往最灵敏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6]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由于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宗教习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交流中就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模式、交际模式和文化模式。词汇是各个民族语言模式折射后的焦点,一定时期的词语反映着中西方一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若忽视这些独具个性的模式,以母语文为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进行人际交流,势必会产生不得体的地方,甚至造成误解和冲突。
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明,表现在语言上,由于中西文化基因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影响,汉外词汇虽会有一些重合词汇,但更多的时候是由于字面义和引申义不同或空缺而产生了许多的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半空缺词汇、冲突词汇。因此,本文从汉外词汇的微观角度入手,通过对词汇自身的稳固性、能产性、灵活性、民族性等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中外文化基因的差异在汉外词汇上的表现。通过词汇对比来揭示中西在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对中国西文化的了解,彼此相互吸收,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文化基因与词汇界说
(一)文化基因
所谓文化基因:“是指相对于生物遗传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价值观、信念、习惯等。” [7]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繁衍生息,由于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天地、对自己、对他人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看法,从而决定了各自的文明。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尽管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据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可是中国思想文化仍然是多元的,这些思想文化呈现了中华儿女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它最主要的内容已经成了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异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志。” [8]与西方人相比较,在我们身上确实存在着迥异的文化基因,中西文化基因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弄明白这些基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文化,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上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词汇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典型代表,要掌握一种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词汇意义一般有三个层次,即能指意义、所指意义、以及文化意义。能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事物相联系的意义,也即词汇的基本意义或概念意义;所指意义(containing)又称内涵意义,是指人们对该词汇所指事物持有的情感态度,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文化意义是指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具有的附加义和引申义,它不仅包含字面意义,还包括被赋予了特定文化因素的地隐含意义,它蕴含着某一特定民族和社会群体所固有的社会传统和思维特征。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词汇特别是基本词汇则是语言中最灵活的要素,从其产生之初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