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刀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期,稳定期,再到高速发展期。 数控机床于 1952 年诞生。1956 年日本富士通研究成功数控转塔式冲床。 美国 IBM 公司同期也研制成功了“APT”(刀具程序控制装置)。1958 年美国 K&T 公司研制出带 ATC(自动刀具交换装置)的加工中心。1967 年出现了 FMS(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柔性制造系统)。1978 年以后,加工中心迅速发展,带有 ATC 装置,可实现多种工序加工的机床,步入了机床发展的黄金时代。1983 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数控刀具锥柄的国际标准,自动换刀系统便形成了统一的 结构模式[5]。
国际机床制造工业十分重视刀库及 ATC 的研制和生产,已形成专业化的格局。国外生产 ATC 装置的主要厂家有:德国 Homsberg-Lamb 公司、德国 CHIRON 公司、德国 KTC 刀库系统有限公司、德国 Alfing-Kessler 公司、德国 MIKSCH 公司、日本 SODIC 公司、意大利 MCM-CLOCK 公司、奥地利 ANGERG 公司、 日本 FANUC 公司、新加坡 SUGINO 公司等。69422
随着科技的发展,换刀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朝着实现网络化、标准化的方向发 展;越来越紧凑的控制柜,被提高集成度的器件,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的换刀 机构,迅速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并易于操作和维护。现在,实现更快速度的自 动换刀装置,已经发展成为主流趋势[6]。
近年来,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已变成社会发展需求[7],发展全面高性能的自 动换刀装置成为必然的时代趋势,换刀机器人也正朝着全面、高效的道路发展: 1)开发出的换刀机器人系统可以承载超重刀具,并配有稳定的锁刀装置,保证 重型刀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坠落;2)开发可以同时容纳多种类型换刀刀具的机 器人,以便经常使用变换刀具的加工中心;3)换刀机器人朝着高效精确的驱动 程序和自动选刀系统发展,需要发展出匹配其性能的减速器和伺服电机,以满足 快速选刀和精确换刀的要求。论文网
国内换刀机器人的研究状况
相对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我国自动换刀装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 20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进入 90 年代以来,随着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的研究 工作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自动换刀装置作为数控加工中心的关键功能 部件,其制造技术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数控加工中心的自主发展与生产。目前
国内自主研发的自动换刀装置对刀的换刀时间已达 10s 以内,如上海盛钰生产的 采用凸轮驱动的 50#立式刀库,其对刀时间达到 5.5s;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 司生产的盘式直线往复运动刀库采用气压驱动,刀对刀换刀时间为 8s。
总结国内外自动换刀装置技术特点,国产自动换刀装置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 相比,换刀速度的主要指标刀到刀、切削到切削以及切屑换刀时间和同时期的国 外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刀库及机械手的定位精度和精度保持性能相对较差,还 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自动换刀装置的可靠性作为衡量一个 ATC 先进与否的 关键指标,还需要明显的提高和优化[8] 。
与国外成熟的技术相比,我国在自动换刀装置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关键技术
问题需要解决:如优良运动曲线选择、机构运行可靠性、换刀复合凸轮的设计, 凸轮的精密加工,刀库的机构的改善精度的提升等。而自动换刀装置的常见故障 与问题应该更好的避免,如避免或减小换刀振动,提高稳定性。而自动换刀装置 的运行程序也应该有相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