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就以马迪创作的竹笛曲——《秦川抒怀》,分析陕北民间音乐与其密不可分的联系。
2。陕北民间音乐概况
陕北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这与地方浓郁的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陕北地区是汉族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丰富多彩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等二十多种,其独特的音乐旋律让陕北民歌的辨识度很高。节奏,独特的语言,特色的情感是组成高辨识度的主题。
陕北民歌既有如黄沙漫天的黄土高坡的辽阔,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与其地域特征相辅相成: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壮阔、美的惊人。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都都是民歌题材来源,无论是在黄沙漫天的沙丘,还是在威尔雄壮的高山之巅。到处都是悠扬的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特色,艺术源于生活。实际上,在陕北民歌深受老女老少的青睐。黄土高原上,既有高亢嘹亮的赞歌,也有哀伤婉转的叙事曲。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2。1陕北民间音乐代表作品
陕北拥有浓厚的音乐历史文化,其体裁之多代表作也数不胜数,如《兰花花》,《走西口》,《黄土高坡》,《东方红》更是被东方红带到太空中。这些歌曲大都都是运用地方话演唱,这是语言文化传承的价值。歌曲内容有反映反对封建压迫的,这是历史价值,有反映对山川的赞美,也有写民俗文化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吐露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是陕北人民积攒下来的文化宝库,其传承的价值不言而喻。
2。2陕北民间音乐对竹笛在创作中的影响
陕北民间音乐在创作风格,歌曲旋律方面影响最深的要数“长安笛派”,长安笛派在创作过程中,吸取了大量的陕北民间曲调,题材等因素,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作加工,使陕北地域特色更加凸显。因此,在“长安笛派”的创作发展过程中,陕北民间音乐与笛子音乐是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过程。
上世纪50年代,陕北笛子音乐南,北笛派的风格并存,之后著名舞台剧竹笛演奏家牛鸿模先生在陕北笛子教学及演奏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独特的来自陕北地方民歌的竹笛改编曲,及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开创了“长安笛派”创作方向。70年代的梁欣,在创作过程中,其多年演奏地方戏曲的风格,让其在创作中即保留了地方传统特色,又运用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演奏技法。80,90年代的《秦川情》,《秦川抒怀》,《秦川吟》,都为之后“长安笛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竹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献综述
以陕北民歌戏曲为题材的竹笛曲,在建国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及极具感召力的特色,深受竹笛爱好者的喜爱。由于陕北民歌本身的独特性,改编之后的竹笛曲,在演奏过程中所涉及到到技巧比较全面,特别是大多数作品所体现的“器乐声腔化”这一特点,对竹笛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器乐声腔化”,简单地说,就是运用乐器一些独特的技巧模拟出一些戏曲的唱腔。竹笛曲《京调》即模拟“京剧”的唱腔,《秦川抒怀》中模拟“碗碗腔”的哭腔等,竹笛运用了滑音,打音,揉音,历音等一系列技巧模仿出不同的唱腔,“长安笛派”在这方面是极具代表的流派,以陕北地方民间音乐为音乐题材,并在创造了极具声腔化的技法,这与陕北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陕北民间音乐的节奏大都是强起,工整型的两句对称乐段,乐曲的尾音大都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在演唱的时候比较随性,经常能看到很多音的自由延长记号,这就是陕北民歌节奏的随性。语言是民歌的灵魂,若是没了陕北地方的语言,陕北民歌的特点将有很大的流失。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陕北音乐的真实写照,这些歌曲中有反对封建统治的,有歌颂大好河川的,有憧憬美好爱情的,有哭诉生活不幸遭遇的等等,独到的情感是构成陕北民间音乐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