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在远离了家国的苦难,应接不暇的人际应酬,繁重的教学、家庭纷争和感情纠葛频繁的展事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画《愚公移山》的创作。11相比与《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愚公移山》中加入了作者更多的想象和大胆的表现,已超出了局限于历史文献中的记述,例如使用了印度模特儿,加入了文献记载里没有的大象。整个作品洋溢着一种乐观无畏、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是对力量和原始生命的呼唤和礼赞。12
3。2国画、油画中人物、背景对比分析。
7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227
8张竟无《笔下千骑:徐悲鸿》工人出版社2005:187
9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224
10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229
11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48
12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87
3。2。1国画中人物背景分析
国画中,前排人物基本是裸体,只有少部分时穿着短裤,开山者皆用了模特儿,使用模特儿使造型更显生动逼真,富有力量感。画中大肚便便的开山者形象便是以圣蒂尼克坦国际大学的一位炊事员作为模特儿的,这位炊事员是徐悲鸿的主要模特儿,每次画这位炊事员,徐悲鸿总是既高兴又兴奋。这些模特儿都被使用了素描方法画出,但是可以看的出来的是,当这些人物被画到《愚公移山》上时,干脆舍去了光影或者光影被大大的减弱了。人物的塑造多是用笔线,而文献中并不存在的大象则是用了明显的光影。文献综述
整幅画面皆使用了中国传统墨线与西方造型结构相融合的方法,以水墨为主,传统线条凸显人物的身体结构与解剖关系,多以透明性淡色敷色,较少使用重色和白粉。画中的开山者们,画家用了比较挺健的线描,使其凸显出来,愚公对面的老妪与儿童皆非使用模特儿,与开山者们的形象相对比起来,人物形象就显得概念化和单薄,缺乏一定的深度。而且,作者根据所塑造的人物的年龄、性格和身份的差异,所采用了不同轻重的线条。对于那些开山的壮年们则多用刚健、顿挫的线条加以表现肌肉的力度,而妇女儿童,则是用比较流畅、舒缓的线条表现其肌肤的润滑,而画面中心的愚公,则是用比较干涩的线表现其岁月的沧桑。
在人物安排上,画面的左半段排列比较松散,人物也是或高或低,并与其中穿插数出树丛小景。而右半段的开山者之间的排列则是比较紧凑,给人一种右半段在前,左半段在后的感觉。背对观者的挑担壮汉、背负山石的大象与愚公使画面有着一种很强的纵深感。但整体上,并没有脱离传统中国画平面化的构图特色。
3。2。2油画中人物背景分析
油画中,在整体构图上、人物安排上、画面构成中都与国画有着很大的区别。油画中,位于画面中央的则是一位开山的汉子,愚公与老妪则被安排在了画面的左侧,画面中没有出现背负山石背对观众的壮汉,出现在国画中老妪身后的竹林也并没有出现,整个人物背景上,也将国画中渐渐淡出视线的山水换作远处的村落和蓝天白云,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拥有纵深感。
人物造型上也是融入了素描与解剖知识的非常写实的画法,如开山者不同的面部表情,姿势各异的开山动作,开山者身上的肌肉的表现,人的整体的透视关系、人体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