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书法
2。2。1榜书
榜书,即“署书”,这类作品主要标题宫阙门额上,过去在北京较多,如原在西城区东大高殿外牌坊上的榜书“孔绥皇祚”、“太极先林”、“弘佑天民”、“先天民境”,西城区原景山大门上的“北上门”榜书,原在司法部地方法院楼上的“万邦总宪”榜书,宣武门菜市口的“西鹤年堂” 榜书(见图1)和门联“用收赤箭青芝品,制式灵枢玉版篇”,前门外铁柱宫许真人庙里的“忠孝”、“净明”榜书,以及前门外粮食店的“六必居”(见图2)、崇文门的“至公堂”(见图3),原翰林院署大堂上的“翰林院署”等榜书,此外,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见图4),山东曲阜的“圣府”(见图5)等也俱出自严嵩之手。
这类榜书,其气势磅礴,笔力浑厚,承古出新。字形端正中不失灵动,规矩中不失趣味,骨力洞达,筋肉相生。如“六必居”,楷规行化,楷见行意,大小间距适当浑然一体。笔力雄奇博大,字体丰伟而不板滞,笔势强健而不笨拙。再如“至公堂”三字,间距拉大,字形紧俏,圆中见拙,圆中见方,笔力雄浑飘逸,静如沉思美妇,威如刚正不阿伟丈夫。下面还会分享下无可替代的“至公堂“故事。
2。2。2 碑文
现存于湖南永州柳宗元纪念馆的“寻愚溪谒柳子庙”一文(见图6),杭州西子湖畔岳飞墓旁的“满江红”词一首,便分别是严嵩在任国史编修和礼部左侍郎时的作品。图6
此些碑文,瘦劲挺秀,气韵生动,行草相生,文静气十足,风雅可欣。是遗留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书法技艺极高。
2。2。3印文
一为木印正书“严嵩”,一为篆文阴刻汉白玉“严嵩私印”。木文与榜书风格相近,其篆文方寸之间体现这位庙堂之人的才情之意。
2。2。4 卷轴
严嵩生前此类作品最多,然而能保存下来的也最少,现今保存下来的“千字文”,尤属珍品,严嵩自己对此作也颇为满意,曾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七十七上“题手书千文后”,叙述自己的书法创作经历,略曰:“予昔养疴钤山,得古法书,山林日永,饱时无事,时有临池之兴,虽风雨寒暑不辍,欧阳公谓学书为静中至乐,信然。”
[]可见,严嵩学书,能静中至乐,临池之学,可知雅意其书确有独特韵味。可叹现今能够赏析的少之又少。
3。噩运降临的书法作品
然而,正是在“奸臣史学”的流传下,历史难以求证,严嵩的书法作品却经历着时流沧桑,能够幸存的可以说还是艺术的生命不息 。
3。1否定的“六必居”
说到“六必居”,可以说是严嵩“榜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其笔力强劲富有变化,字体丰伟灵动有活气,艺术价值极高,不可多得,其历史与艺术价值备受珍重。嘉靖年间,开设了个酱园,此后变得很著名,店名“六必居”,意为仅六人开设,位于北京前门外粮食店,是严嵩因店主之请而题署。据说,店主因严嵩位高,无法求得其中字,便改为求严嵩之妻。其妻生性善良,体贴穷苦百姓,和自己以前的经历有关。回到家不好直接向严嵩求字,便自己在文案上练习这三个字,严嵩看了,觉得不好,便写下了“六必居”给其观赏,直到挂牌,才知原来如此。嘉靖间,商品经济长足发展,商业变得繁荣,特别是作为京都的北京城,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因当时有严嵩提署,“六必居”变得更加著名,不过,由于严嵩题额时并未署上自己的大名(当时题匾,多不署自己的名字),这就成了严嵩倒台后最好的因人废书的借口,如此十恶不赦的“奸臣”,怎能写出如此好的字,更是悬挂在这样著名的地方,于是,那些所谓的道德高尚的人,便收集各种证据,以证明不是出自严嵩之手。五十年代,有人在“六必居”的一位伙计家中,找到了几张旧房契,便根据这些房契做文章,最早一张都是清代时的,就认为六必居不是清代开设,也就不会是严嵩所写的字,真的是费尽心思来否定。其实经过历史潮流,店家转手,不是太正常的事,家族经营又能经历几代。何况,我们将“六必居”三字和严嵩书法对比下,有点书法功底的都可肯定是出自严嵩之手。到也没有听说书法界否定过严嵩此“六必居”的事,可见外围人的虚论颇多。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