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法是从人类学中借用过来的定性研究方法。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发展流程,实地进行直观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实地走访各大灯具卖场、行灯店家进一步了解竹制产品的使用情况,搜集记录具有东阳当地特色的民间竹手工艺品。
2 行灯文化解读
2。1 江浙区域文化特色
2。1。1 江浙文化的历史因素
江浙文化,也称为吴越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格局就在华夏大地上建立。江浙文化是四千年中华文化在江南水乡孕育的,可谓一枝独秀。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先秦以前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崛起吴越二霸,因此我们称这一带为吴越文化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的江浙文化,精神饱满丰富,内涵细腻温婉,长期受此种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江浙人民养成了勤劳智慧、心灵手巧、务实肯干的美德,这种地域文化对江浙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且潜移默化的影响。
2。1。2江浙文化的地理因素
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相互创造以其显在的事实表明在一个自然文化圈内形成的某种地域文化生存形态,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不自觉中规囿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程式,生存于不同区域的人由于环境的作用和血缘宗法关系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创造文化,从而使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文化是因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的生活与生产劳动之联系而发生的,而人的生活与生产劳动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发生前提的,因此江浙区域文化生态的背后有自然环境生态作为支撑。[1]先秦古籍分天下为九州,中国古代一般以淮河为南北方的分界线,淮河以南的长江下游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风貌相类似,即吴越文化。江浙地区雨水丰沛,地势低平,种种自然条件滋养了温润细腻的江浙文化。
2。2 东阳行灯文化
2。2。1 行灯文化概述
东阳行灯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9年收入第三批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东阳的方言中,行灯的“行”音读“ai”,属于浙江东部家用传统灯笼的一种,直径约30cm、高约40cm,传统行灯的完整制作步骤需经十八道,如剖篾、制竹笼、糊纸、贴字裱花等。具体来说,灯罩用纤细的竹丝编织而成,外壳用小麦浆糊牢固地糊上一层特殊的手工绵纸,用桐油刷透多次后晾干,这样处理过后的行灯即使刮风淋雨也不易破损。它的提手由小段竹子制成,一头系着用三根铁丝连着的木制烛台,在中空的灯罩两头抽拉换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行灯工匠们依据客户的要求,用彩纸做出姓氏、吉祥语或剪纸图样,夜晚时人们点亮竹笼里的蜡烛,每盏行灯都显示出它的主人的特点,在黑暗中交相辉映,构成奇妙又和谐的场面。
图2。1 点亮的传统行灯
农耕时代的东阳,几乎每户人家都有行灯。行灯在古代日常是浙东一带行走夜路时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在公共设施不发达的近代,乡村未全线通电,更遑论路灯的普及,此时行灯就扮演了现代手电筒的角色,走夜路时照明或外出田野看水位高低都少不了它。除此以外,行灯的使用还有颇高的传统价值。每到新春佳节,东阳农村每户人家添置行灯借以寄托辞旧迎新之意,又取谐音添新丁;春节迎龙灯传统项目中,龙头最前安置两盏红色行灯,由有权威的长者提灯,送到设斋的院里祈求丁财两旺之吉;另外每逢奠基、乔迁等仪式都需用行灯。
2。2。2 行灯文化传承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