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又称“过度使用手机”或“手机使用成瘾”等,不同学者对于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视角不同,导致目前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依赖的定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87680
(1)社会学角度
Brod(1984)在研究过程中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一种技术型压力,Brod认为手机依赖行为主要表现为手机用户对手机肆无忌惮的过度使用[ ]。国内在该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南开大学学生课题组,南开大学课题组在研究手机依赖现象时,亦认为手机依赖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将手机依赖界定为手机用户对于手机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南开大学课题组对于手机依赖的界定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认可[ ]。宫佳奇和任玮(2009)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时就借用了南开大学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将手机依赖界定为一种社会现象[ ]。论文网
(2)心理学角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疾病的愈发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手机依赖现象进行了界定。Woong Ki Park(2005)在研究中指出手机依赖是指习惯性使用手机导致对手机形成依赖或成瘾,这种依赖会影响到使用者正常的工作与学习,会对使用者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2008年英国研究机构Y0UGOV在对手机用户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将手机依赖定义为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 ]。Ezoe等(2009)借鉴行为依赖理论,将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手机及间隔性的渴望使用手机[ ]。Yen和Tang等(2009)认为手机依赖是指手机用户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感,使得手机用户过度沉迷于手机使用过程中,导致使用者产生明显的社会及心理损害。沿用此概念,一些实证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会影响心理健康(王欢、黄海、吴和鸣,2014[ ];余鸿、马甜,2015[ ])。黄海、周春燕和余莉(2013)在研究中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使用手机失控行为,这种失控行为会导致手机用户的心理及生理状态受损,并运用实证分析验证了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
2 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相关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关于手机依赖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愈发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国外学者对于手机依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早。Bianchi和 Phillips(2005)通过归纳总结上瘾相关研究资料,结合手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编制出了《手机问题测量量表》,以期为后续学者实证研究手机成瘾问题提供支持[ ]。
Woong Ki Park(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关系[ ]。Takao、Takahashi和Kitamura(2009)在研究过程中指出,手机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手机过度使用才会与孤独感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Ezoe等(2009)认为手机依赖与生活健康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过度依赖手机会引发失眠、抑郁等健康问题[ ]。Martinotti等(2011)则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实证研究中指出青少年对手机过度依赖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性[ ]。
国内学者姜永志(2013)结合我国大学生手机使用现实情况,初步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测量量表》。在此基础上,姜永志(2014)运用实证分析,分别证实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孤独感、疏离感具有显著性负相关关系,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性负向影响[ ][ ][ ]。
国内其他学者通过不同研究视角,同样证实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黄时华和余丹(2010)在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较高的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较低,从而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不够自信等心理问题[ ]。刘红和王洪礼(2011)在对贵州省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研究中,实证结果表明手机上瘾与大学生孤独感、焦虑等心理问题具有显著地相关性[ ]。葛续华(2013)以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继而会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 ]。管浩圻和陈丽兰(2015)在对海南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性正向相关关系,交往焦虑并在上述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 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4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