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一)基于消费模型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樊纲、王小鲁(2004)以消费支出模型为前提,探讨包含了不同地区的文化水平、城市化程度、养老保险覆盖比例等等影响居民消费的要素。研究结果显示养老保险的普及能够为居民消费做出贡献,贡献程度为0.4%左右。25801
王云(2011)持有的观点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居民花费开支的相关关系很强。在分析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下居民的消费偏好、消费理念等消费行为,以及如何分配可支配收入的前提下,得出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促进居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结论。
刘苓玲,徐雷(2012)使用杜森贝利消费函数模型,调查数据期间范围为1997-2009年,他们共同得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积极的影响关系的结论。其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域较为明显,在我国东部相对不太显著。论文网
(二)基于倍差分析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Melvin(2005)对养老基金对消费的影响研究是基于消费者支出调查(Survey of Consumer Expenditures)中1972年至1973年的数据。其通过倍差分析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Approach),即将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接受养老金的家庭设为实验组,其余家庭设为对照组,同时控制其他变量一致。研究发现,养老基金对消费的作用过程很复杂:纸巾、牙膏等使用期限较短,单位价值较低的产品消费随着养老金财富的增加而增多,但这增长的趋势并不会持续太久。此外,汽车、冰箱、电视等使用期限长,单位价值高的产品消费并没有显著变化。这一结论与生命周期假说得出的结论不符。因此,Melvin假设是流动性约束造成这个结果。然而实证结果证实,流动性约束同样不能很好的解释消费的变动。因此,无法得出社会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Melvin,Takashi Unayama(2011)利用日本居民家庭每月的收支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分析,得出由于居民消费观、家庭财富不同等原因,社会养老保险对日本居民的消费并没有显著影响。
(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Feldstein(1974)根据传统生命周期模型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生命周期理论,也即扩展到生命周期理论。他持社会养老保险是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这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这一观点。他把消费作为因变量,个人长期收入、家庭积聚的财富以及养老金现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数据是美国1927-1971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之后,得出:养老保险能够在较大水平上减少私人储蓄积聚,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
Wouter Zant(1988)利用荷兰1957年至1986年间的数据,对费尔德斯坦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修正。理论证实了养老保险财富可以影响总消费。Wouter Zant根据不同年龄的人对养老金财富水平预期的不同进行分类,将20岁以上85岁以下的人按5年为周期分为14组,分别使用其各自年龄阶段的不同折旧率。此研究的结果表明,养老保险财富能够显著促进国民消费,弹性回归系数始终在0.11到0.16之间。
戴文斯(1995)基于生命周期假说,使用12个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积累二者的关系,却并未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他认为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要具体国家具体分析,各国家不同的经济形势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Aydede(2007)基于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利用土耳其1970年到2003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保险对社会总消费的影响。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证分析发展中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总消费的关系时,首次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与消费显著相关,社会养老保险显著促进居民消费。 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