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注重对教育救助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救助政策方面。我国关于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方式的研究是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演变的。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改革,高等院校贫困生问题才逐渐涌现,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
从教育救助的理论方面来看,国外关于高校教育救助的研究基础是布鲁斯约翰斯通[ [美]D。B。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即高等教育的成本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和大学共同分担。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其二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张民选[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从社会公平理论出发,首先比较研究了不同国家资助政策的共性与差异,提出政府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造就人才。戚业国[戚业国,辛海德。高等学校收费与学生资助的理论基础[J]。江苏高教。1998(6):39-42页]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政府对学生实行教育救助是把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从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方式存在的问题方面来看:李汝宾[李汝宾。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7]指出由于我国贫困生的数量之多,目前的教育救助方式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之处,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如奖学金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对贫困生的帮助十分有限;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对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贫困难以清晰界定;助学贷款机制不完善;勤工助学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等。夏书亮[夏书亮。基于国际经验的关于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16(1):127-128页]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三个阶段的改革历程进行回顾,提出目前我国受到教育救助的贫困大学生范围较窄,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许庆兵[许庆兵。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J]。人力资源。2010(5):94-96页]认为奖学金不具备助困的特点,根据调查,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所占的比例为30%,这其中的原因不一定是贫困生学习不刻苦,而是贫困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所接受的教育与培训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约翰斯通[约翰斯通。学生贷款的国际比较——希望与失望、神话与现实]从国际角度出发,指出助学贷款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贷款存在风险等方面阐述了助学贷款的缺陷。
从完善高校教育救助方式方面来看,李赛[李赛。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学院。2009,(6):176-177页]认为勤工助学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多,他建议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扩大勤工助学的岗位。辛勤[辛勤。关于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世纪桥。2010,21:144页]提出国家助学贷款由于信用制度不完善和高校贫困生毕业后的收入原因,导致助学违约率较高,他建议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完善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使其发挥主要作用。伍德霍尔[伍德霍尔。借款学习:发展中国家贷款方案的设计]探讨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助学贷款应注意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如救助形式、贷款的管理等,以及提出了对相关问题的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学者对教育救助做出了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为教育救助的相关理论做出了贡献,这对于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理论依据。但是大多是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缺乏深入地对教育救助方式的阐述和对救助方式现状的研究,学者们都是提供了一些理论的、系统的政策性建议,可操作性的建议较为匮乏。本文将借鉴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教育救助方式的研究做出一些补充,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方式的理论研究。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