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交际者对交际双方社会心理距离判断失误所带来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对于交际者来说,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实现其交际意图,必须寻求一种最佳相关。[5]基于这个原理,人们在选择最合适的交际称谓时就需要先对交际的另一方进行归类。对被称呼者进行正确的归类,是选择合适称谓语的前提,同时也恰当地体现了其角色关系。出现上面例子中的称谓尴尬,是由于说话者没有正确判断出双方的社会心理距离,或是拉大或是缩小了彼此的社会心理距离,由此造成错误归类,从而没能与交际的另一方的心理预设称谓相契合,从而造成听话者在上心理落差,出现称谓的困境,也就导致了称谓语缺位的出现。
(四)汉语称谓语缺位的规律
1.汉英两种语言对比产生缺位
由于形成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这两种语言对称谓语的选择也不同。在汉语中,亲属称谓语分为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等子系统,且长幼有序。英语的亲属称谓同汉语相比要简单的多。在汉语中,有“叔”、“伯”、“舅”、“姑父”、“姨父”之分,但在英语中,这些称谓都用“uncle”表示。这两个称谓语系统相比较之下,可以认为,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中出现了缺位。与此相类似的,汉语中的“姐姐“、“妹妹”、“表妹”、“表姐”等,在英语中都用“sister”来表示,而“brother”一词,则同时表示“哥哥”、“弟弟”、“堂哥”“表哥”等。
2.人们认知的变化导致缺位
人们总是根据自己与事物的关系及对事物的认知来给事物命名,但是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深入,原来给事物取的名字可能已不适合人们现在的认知。再用原来的名字称呼该事物已经不合适,在找到合适的称谓之前,对该事物的称谓就会出现缺位。例如,“小姐”这个词的受欢迎程度就是由于人们认知的变化而产生的缺位。
3.新事物的出现导致缺位
社会发展,语言系统则会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反应。一个新事物出现,在语言系统作出及时的反映之前,总会出现对该事物无法称谓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对该事物的称谓就出现了缺位。例如,现在,人们对陌生女性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社会通用称谓,就是由于新事物的出现而导致的缺位。
五、汉语称谓语错位
什么是错位?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名词“词位”。
(一)错位的定义
1.词位的定义
1962年,高名凯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语言系统中的词位》一文。他在文中提出了“词位”的概念,这在国内是首次。在这篇论文中,他对“词位”下了定义。他认为,词,即可以看作汇单位,又可以称为词位。不同的音素构成了音位,不同的义素构成义位,所以可以认为,不同的词素构成了词位。他还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词素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词素”(语素),而应看作同一词位的各种不同变体。刘叔新先生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虽指出了汉语的词位这一问题,但并没有给词位下一个定义。刘先生认为,在使用时,词位可以等于词,但概念上,词位是一个统合的单位,包含有不同的变体,这是单纯的“词”不能表明出来的。郑岚心在《浅谈词位及词位变体》中认为,词位是一种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特定形式和核心意义的词汇单位的集合。[6]所谓“特定形式”是说,词位的各个变体在词的语音形式、语法形式或者是书写形式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核心意义”是说,一个词位中的各个词位变体有具有一个一般的、抽象的公共的意义,这个公共的意义就是核心意义。 汉语称谓语的错位与缺位分析(5):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