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汉语称谓语也可以纳入这样一个词位系统。人们在认识、把握自然和社会现象时,总是对那些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事物认识深入,区别精细,相反对那些社会生活中不太重要,作用不太大的事物认识就模糊,区别就错略。反映在语言中,前者指称类事物的词语就多,彼此间的区别就细微;后者指称的词语就少,区别就笼统。[7]在汉语中,人们根据与说话者的关系,给同一个事物起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名字。一个对象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字,就会出现词位及其词位变体,从而形成一个个的词位系统。例如:亲属称谓语“父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称呼,比如,“老爸”、“爸爸”、“爸”、“阿爸”、、“阿玛”“爹哋”、“老子”、“老头儿”、“老爹”“爹”、、“阿爹”等等;中国古代的汉族皇族,则把“父亲”称为“父王”、“父皇”。而在清代的皇族中,“父亲”则被称作“皇阿玛”。以上这些词就形成了一个词位系统,其中“父亲”可被称为词位,其余的则可以被称为词位变体。
2.错位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给错位下的定义:错位,离开原来或应有的位置,比喻失去应有的或正常的状态。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汉语称谓语的错位是指在称谓语的使用过程中,本应该称呼甲事物的名称却用来称呼了乙事物,是词位系统之间的交错。例如:本应该称呼父亲兄弟的妻子为“婶子”,但在有些地区,却称为“花娘”、“大妈”、“大娘”,这些亲属不是“娘”“妈”却被称为“娘”“妈”,这本身就是汉语称谓语的一种错位现象。
(二)汉语称谓语中的错位现象
称谓语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变迁而逐步调整的,汉语称谓语的错位现象也是在这种变迁中出现的。尤其是在亲属称谓语中,错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的中国,我们总是给我们比较亲近的人命名较多,以显示他们之间的细微的差别。例如:
现象1:先来看看当今流行的“贱贱语”现象。何为“贱贱语”?例如:“大姐,给点零花钱,行不?”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弟弟妹妹在向大姐要钱,实际上这是孩子对母亲的称谓。“贱贱语”最初流行于校园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然后迅速蔓延至学生和家长之间,这股“贱贱风”已经风行于年轻人之中。[8]夫妻之间互相称为“爸爸妈妈”,母女之间以姐妹相称,母亲称呼女儿为“妹妹”,父亲称孩子为“弟弟”等。不管你能不能接受,这样的称谓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大量存在。在由林丛导演、臧里编剧的家庭喜剧《家有儿女》中,妈妈刘梅(宋丹丹饰演)对爸爸夏东海(高亚麟饰演)的称呼有时候也是用“爸爸”。这些称谓,在同辈人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贱贱语”的亲昵作用,使用在两代人中,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贱贱语”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也是语言学中的称谓语的错位现象之一。
现象2:在笔者的家乡,就有多种称谓语的错位现象。在笔者的家乡,“爹”本来是老一辈人经常使用的对父亲的称呼,但有时候,他们还使用“小爹”来称呼父亲的兄弟。笔者曾经让朋友推测“小爹”一词的含义,许多的朋友猜测是“后爸”。方言地区的这种错位的称呼的确给非方言地区的,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带来了不少的疑惑。同样是在笔者的家乡,“小达”也是老一辈人使用的对父亲兄弟的称呼语,可同时,他们也用“达”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包括我们在上文所举得“大娘”“花娘”和“贱贱语”的例子,都是词位系统的混乱的表现,是一种错位现象。 汉语称谓语的错位与缺位分析(6):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