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姓氏的尊称,如:
高姓 贵姓 尊姓
对他人名字的尊称,如:
大名 贵名
对年龄的尊称,如:
贵庚 芳龄 高寿
(2)对自己用谦词
自称时使用谦词和对称使用敬词一样是尊重对方的表现,这也是汉民族自古沿用至今的优良交际传统。
自称使用谦词的做法在古代尤为常见,早在先秦时期开始,天子、君王就用“孤”、“寡人”来谦称自己,以表自己是“寡德少善之人”。除了这些君主之外,其他人用的比较多的是以“鄙”、“愚”等构成的一系列自称谦词。如“鄙人”、“愚下”等,还有“卑职”、“下官”、“老朽”等等。这些谦词虽然在现代交际过程中不常使用,但其中的礼仪文化、中庸之道还是深谙人心的。下面对这些谦词也作一些简单整理:
自称谦词,如:
不才 晚辈 鄙人
自称姓名谦词,如:
敝姓 小姓 免贵姓 小名
自家长辈及兄弟姐妹的谦词,如:
家父 家母
自己子女的谦词,如:
犬子 小女
2。宗法制度的观念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所谓宗法制,它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虽然这种原始的组织架构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逐渐被淘汰,但有一部分家庭的观念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例如,小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要使用“叔叔、伯伯、婶婶、哥哥、姐姐”等能够体现辈分的称谓。
由于深受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对于祖先、血缘的重视,使得汉民族形成了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亲属系统,进而反映在语言方面就创造出了繁杂的称谓语。如父亲、母亲、父亲的父母、母亲的父母、父亲的兄弟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父亲兄弟姐妹的子女、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等等。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汉语中主要的亲属称谓词高达230个之多。[5]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称谓,甚至父系亲属的称谓与母系亲属的称谓是截然不同的。如父亲的姐妹叫姑姑,母亲的姐妹叫阿姨,父亲的哥哥叫伯伯,弟弟叫叔叔而母亲的哥哥或者弟弟都叫舅舅。
3。等级制度的影响
受宗法制的影响,实质上就是以血缘的亲疏来区别身份的高低贵贱,再加上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身份地位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乃至是亲属之间。而这在称谓语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些称谓语的结构排列就体现出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此外,古代讲求男尊女卑,因此还有一些称谓是依照男先女后的性别等级顺序排列的,如“父母、子女、弟妹、兄嫂、公婆”等。虽然这些词语在语法上都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使用时它是体现等级制度观念的,决对不能颠倒顺序,如“主仆”不能说成“仆主”,“夫妻”不能说成“妻夫”,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不能接受的。
(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称谓语
1。韩国文化中的称谓语
韩国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亚洲,在文化上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产生了丰富的称谓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以及朝鲜族自身文化的影响,在语言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语教学(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