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乃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儒家文化之核心。在传统社会中,孝道对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城镇中,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逐渐消失,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凄惨,孤独终老,死也无人所知。如此之景象,彻底让人们丧失了生命的意义与对生命的信心。对“三代同堂”之当代形式的研究,可以找到现代化社会中“隔代不隔心、养老、敬老、奉老、爱老”之孝道传统的现实路径。
传统“三代同堂”式的孝道是孝道伦理和家庭美德精神的契合。传统孝道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衰落,原因主要有: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的流动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遭受挫折;二、独生子女成家后,两个人要承担四位老人的养老、生活需要及精神慰藉,负担过重;三、家庭成员的两地分居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对家庭养老提出了新的难题;四、现代城镇中各类因素的改变也使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不再真正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寻找出一个与现代相适应的家庭结构,创建一个新型的家庭生活模式,使我国优良的孝道伦理得以传承。
1 核心概念及解析
1。1 三代同堂
中国的家庭模式被社会学家分为三类:核心家庭,由父辈和未成年的子女两代人构成;主干家庭,由老人、父辈及其子女构成三代人构成;扩大家庭,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扩大家庭曾经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用“子孙满堂”来表达家庭的成功和幸福[1]。但实际情况中,扩大家庭只存在于极少数的世族门阀中,绝大数的家庭都是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的小家庭。而主干家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代同堂”,或称“三世同堂”,是“累世同堂”中的一种形式,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构成。这种家庭形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赡养老人和抚育幼儿两方面。由于此类家庭中的父辈正值中年,处于从事生产劳动旺盛期,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养家糊口的顶梁柱,因而较为具备赡养老人的条件和能力。而对于老人来讲,还可以帮助家庭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在家庭发挥 “余热”。当然,这种家庭形式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存在着复杂的家庭关系,如婆媳、兄弟、姑嫂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易引发诸多矛盾,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发展。就目前城镇状况来讲,家庭居住模式共有四大类: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新型的三代同堂家庭、老人与子女单独生活且距离较远的空巢家庭、子女单独居住的家庭模式。
1。2 孝道
孝,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2]。孝,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共同重视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认为孝道是不仅养老,更是敬老。《老子》中要求“民复孝慈”、《墨子》认为“孝,利亲也。”儒家以孝治天下。儒家认为,孝道是众德之本, 建议统治者提倡孝道,使人民忠君,以巩固统治。宋明时期“绝对父权”的孝道, 出现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权得到加强并达到顶峰,孝道成为对子女的绝对要求,子女在家庭中只有服从和尊敬。“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3]。”古语中的“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方、所习必有业”,以及“父母在,不远游”,反映的都是子女的尽孝之道。不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是极大的罪过,父母可以不严格,但子女不可以不孝。父权的严格、孝道的规范逐渐延伸为对全部老年人的尊敬,老人在家庭中由于年龄和辈份而居人之上,受人侍奉。除此之外,对待父母应当以“色难”为基本,即顺从父母应当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实意,只做表面的功夫是不能被称之为“孝”的,它既要求子女和颜悦色地对待老人,又要求子女能自觉自愿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使老人在心理上也感到愉快欣慰。 现代城镇三代同堂的孝道路径探究(2):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10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