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相信人的潜能,重建组员的自我认知,增强生活信心。我们都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享生活的权利,社工有必要针对残疾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且尽可能安排多样的小组活动内容,帮助残疾青少年在小组活动的参与中,做到自我调适,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调整非理性认知,减低自卑感,提升其自信心。并通过组内凝聚力和集体归宿感的形成,协助组员建立支持网络,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以优势视角理论为基础,认识他们的优点,引导青少年也认识自己的优点,增进改变的信心。对于优势视角的事务工作者或研究者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什么是真实的情况”,而是以怎样的方式去构筑现实的意义。社会工作者在介人时要打破从问题角度看待案主的思文方式,通过案主自身的优势来影响他自身存在问题的改变,与案主合作,更容易使案主接受社工的介人 。
第三,“一切以案主为出发点,做好保密工作。在服务的过程中,带有优势的关系使案主能够辨识出他们的个人资源或社会资源或者重新建立起与这些资源的联系,鼓励他们能够忍受困难、克服障碍、反抗压迫,并从事与他们的目标相一致的行动,帮助案主在影响自己生活的事务上做出决策。” 注小组活动根据小组目标来设计,通过活动开展,使小组成员信任社工,认同小组理念,参与小组活动,并形成对小组的期待,社会工作者保护每个小组成员的隐私。
2 理论架构
1、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心理学家库利指出,自我观念上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他的“镜中自我”理论,“首属群体”理论,认为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在小组中组员可以通过其他组员的言语行动发现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建立自信。
具体运用到残疾青少年组成的小组中,可以通过设立如“你的优点我来说”、每次活动的分享与交流等相互影响的过程让组员感受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尤其在小组中由于群体效应,可以产生更多的相互评价与自我认知,并以此相互刺激和反应,使其更好更快的发现自我,建立自信。
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价值观及态度可以通过强化而后天习得,强调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是其他组员学习借鉴的对象,组员通过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感受,使个体获得提升和改善。组员可以通过小组观察、体会和学习,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残疾青少年来说,小组中较积极乐观的组员就是其他消极组员的重要榜样,将此理论运用到“残疾青少年心灵导航”小组中就是通过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其他组员学习其成功的康复经验,训练自己缺乏的部分社会功能。通过小组工作者的引导,各个组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练习模仿,组员逐渐掌握各种社交技巧,提高自我认知。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思潮”代表人物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并不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杂处的形态,表现为多重的动态复合。残障人士的消极心理对他们产生了不良后果,他们在大多时候都是主动放弃,导致他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本次小组活动将立足于每位组员深层次的需要,建立平等、博爱的小组氛围,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消除组员消极心理的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研究(8):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