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上海中小學生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學调查报告【2660字】

时间:2023-04-02 13:28来源:毕业论文
上海中小學生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學调查报告【2660字】

上海中小学生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学调查报告

一。引言

尽管不少从沪语演变过来的词成为网络热词,沪语段子也在微信朋友圈流传,


上海中小学生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学调查报告

一。引言

尽管不少从沪语演变过来的词成为网络热词,沪语段子也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但是在上海中小学生身上,我们却很少看到沪语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上海中小学生传承上海话的问题。为了挽回上海话在年轻人中的缺失,防止沪语在中小学生中论文网断层,我们应当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二。沪语在学校教学和中小学生中的困难处境

我们查阅了上海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约有60百分号的中小学生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上海市统计局在2014年2月初公布的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97百分号的受访市民会说普通话,81。4百分号的市民会说上海话,47。5百分号的市民会英语

为了获得较新的数据,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来自上海不同区县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对上海话的了解程度和使用习惯来说,有36百分号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上海?;没有学生知道上海话的起源地;有86百分号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上海话也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就使用频率而言,有46百分号的学生几乎不使用上海话与家人交流。在学校中,上海话的使用频率更低――仅有8百分号的学生会在学校里用上海话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有51百分号的学生在学校几乎不使用上海话。

由此可见,普通话已经成为上海中小学生的日常用语,而沪语则处于弱势地位。沪语在家庭生活中不常使用,学校中无需使用,似乎沪语已经在大多数人眼里变成了鸡肋“,有逐渐被社会大流舍弃“的嫌疑。钱乃荣曾在专栏中提到:各管各的上海人,是以上海文化来认同的,唯一维系上海人身份的标志,那就是上海话了。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上海人高度认同上海话,因为只有上海话才是这块地域的族群文化的维系纽带和认同基础。“(钱乃荣,2011)如果继续放任沪语被舍弃“,那么总有一天这条维系纽带会不复存在,族群文化也将割裂。

三。沪语难以传承之谜

(一)处于孤岛化进程中的沪语

先来看一下中小学生个体在沪语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卷数据显示,有将近半数的学生的父母籍贯非上海,与此相对应,他们基本不了解也不使用上海话。而父母籍贯为上海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为70后“或80后“,这些学生的父母普通话学习得很好,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与孩子交流时通常使用普通话。问卷显示,多数中小学生学习沪语的来源主要是家庭长辈。每个家庭都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交流环境和交流习惯,如果父母减少使用上海话,就会减少孩子说上海话的机会。其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希望推广上海话,也不希望沪语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们认为沪语听起来麻烦,幼儿园强制学,家里从来不用,种种原因导致中小学生个人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沪语。最后,问卷进行了沪语水平的小测试,从测试结果看,几乎没有学生能完全掌握沪语的基本常识和读音。由此反映了上海中小学生对沪语不够了解并缺乏使用的现状。这样一来会造成沪语传承的断层。

(二)学生群体中沪语生态恶化与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关系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都市,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入,为了方便交流沟通,人们会选择使用普通话,沪语使用频率将大大降低。上海的发展固然可喜,但如果因为经济。科技发展。城市进步而影响乃至破坏语言生态环境,导致沪语灭绝“,那就得不偿失了。有些人认为上海本地人使用沪语就是排外。这种舆论导向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甚至拒绝使用沪语,目的是为了避免一些麻烦或者冲突。但事实并非如此,赵玉成(2012)认为,上海话或母语,当运用时,往往所代表的是一个私人的空间,即使是在学校。社会等公共场合,往往也代表着一种私人交往的含义,在这期间也就自然而然包含了鲜活。温情。自由的感觉“。在跟别人沟通一些问题时,使用普通话太过严肃和正式,使用上海话则会有亲切之感,同时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双方更容易互相接受和认可。

(三)上海话本身的特殊性对沪语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钱乃荣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经过170年来的发展,上海话无论在语音还是语汇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话的韵母从1853年的63个合并成现今新派语音的32个,上海话的声调也从8个合并成5个,减少将近一半。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上海话已经发展成为吴语区语音最为简化的语言,并一跃而成为三大方言之一。其变化速度之快,是近代方言史上绝无仅有的。“(解放日报2013-11-15)由此可见,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词的加入,一些本地化的词语被取代,上海话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方言反映了一个地域的文化风貌,由外来移民和本地人共同创新“的沪语也显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包容。

四。沪语传承之链如何顺利运转

从学校教学来说,可以适当增添一些沪语兴趣课堂。教师整体上对上海话的传承问题是非常关切和重视的,也特别希望上海话及其文化能稳健地传承下去。“(王兴燕,2012:68)。沪语教材缺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2013年前后,有市政协委员建议公立幼儿园合理编配沪语师资,设立每日沪语时段“,让孩子们用上海话做游戏。讲故事。唱童谣,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和使用上海话。上海市教委作出回应,将在全市幼儿园开展上海乡土文化教育,以学唱上海童谣和儿童游戏的方式,加深儿童对上海方言的感知。同时遴选有条件的幼儿园试点进行上海话教学,积累经验后逐步在全市推广。

从调查问卷来看,有78百分号的中小学生赞同通过电视节目和广播来推广沪语。上海中小学生对一系列沪语电视剧,例如老娘舅红茶坊等十分熟悉,这些情景喜剧类的电视剧内容生动有趣,涉及很多沪语的发音。俚语和习惯用语的使用,深深地吸引了年轻观众。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来宣传沪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社会活动也是传承上海话环节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课题组暑假时在某爱心暑托班旁听过一次沪语教学,教学内容是弄堂小调诵读和上海经典早餐小吃的发音。85百分号的小朋友(大部分是小学生)在两三遍诵读后,能够清晰明确地牢记沪语的发音,并对此充满兴趣,希望能够再多了解一些与上海话有关的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化的赛事活动吸引青少年学习上海话,激发他们了解上海的热情。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曾经举行青少年文化讲座。青少年沪语知识竞赛。沪语小达人“海选活动等。

五。结语

钱乃荣在接受东方早报关于首部小学生沪语教材产生过程的采访时说过:语言固有的特点就是大家不用了,这种语言就要消亡,一旦消亡,语言也最像生物体,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代代相传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成年人即便把上海话说得再好,如果从孩子那儿开始断层,上海话就会面临消亡。

希望人们能够改变对沪语百无一用“的偏见。沪语是一种方言,它承载着上海文化作为上海这种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它是必不可缺的。

上海中小学生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学调查报告

上海中小學生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學调查报告【266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490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