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方言的词汇特征研究(1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周口方言的词汇特征研究(12)


方言特征词是经过比较方言的异同得出的能体现方言特征的方言词。对于同一现象或事物,周口地区与其他地方的叫法是不同的,这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方言特征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当地人民造词的不同心理及造词时所采用的不同形式造成的。在周口方言中,有的是依据事物形状或颜色或声音或属性直接造词,如疙瘩汤、长虫、黄鳝、红鱼。也有的是采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造词。如周口方言把“玉米”说成“棒子”,那是因为玉米的外形就像粗而短的棍子;把“裸体小孩”说成“光肚儿孩儿”,那是因为此小孩光着身体,裸露着肚子;用“鼻子”指“鼻涕”,那是用鼻子来代替流出来的鼻涕;用“打铁的”指代铁匠,是因为铁匠的工作就是打铁,这是当地人民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造的词。这些词汇大都是直接命名,即根据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突出特征直截了当地命名,从字面就能直接得知或稍加联想推测出词义。
总的来说,周口方言特征词是通过与其他周口方言词之间的比较得出的比较典型的一类方言词,这类词属于周口方言词汇,可以是周口方言基本词汇,如“管”,也可以是周口方言一般词汇,如“嬎”,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稳定,是否常用,是否能产。而周口方言词汇并不一定都是周口方言特征词,那是因为有些方言属于周口方言的同时也兼属于其他地域方言,如长虫,不是汉民族共同语言,而是周口方言,但豫北方言在口语交流中也会谈及“长虫”,那么这类词汇就不是周口方言特有的,也就不能称之为周口方言特征词。
(二)周口方言词汇特征与周口方言文化词的关系
我们只有认清楚什么是周口方言文化词,才能分析出它与周口方言词汇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应民族文化,方言反应地域文化。有一些方言词汇,是由于仅受到当地独特文化、风俗的影响而产生的词汇,即地域方言文化词,这类词汇在其他地域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有的话,那也是从当地沿袭传播开来的。李如龙先生在《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中将方言文化词分为若干具体的小类,分别是景观词、风物词、习俗词、观念词[14]。我们在分析探究周口方言文化词时,也不仿参照一下李老先生的分类方法与标准,结合周口方言文化词汇所反映的实际内涵,将周口方言文化词汇分为景观词、风物词、习俗词、观念词来举例说解,进而系统地探究出周口方言词汇和方言文化词的关系。
1.景观词
这类词主要表现于许多反应人文历史的地名和地理通名。
如“周口”这一地域名称的形成,毫无疑问的是受到了周口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周口地区是颍河、沙河、贾鲁河的三川交汇处,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清年间,周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南接江淮,北通山陕,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了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为了满足两岸商贾往来的需要,一户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开辟了第一个渡口,“周家渡口”也因此得名。近代以来,周家渡口虽然彻底告别了古代“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繁华,但他的名字却保存了下来,延传至今成了“周口”。川汇区这一地域称谓的形成,与周口地方的地域特色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川汇,三川交汇,即颍河、沙河、贾鲁河在此汇集。又如“文昌路”的由来,随着周口地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市委市政府在市区以东兴建新区,这时,周口师范学院、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周口卫生学校、周口市委校、周口博物馆、周口图书馆等一系列文化建筑群应运而生,于是乎,横穿与这些文化建筑群中的柏油马路便取名为“文昌路”,意为文化昌盛。这些周口方言文化词无疑是受到了周口地方文化、民俗的影响,是周口方言、周口文化和民俗相结合的产物,独具特色地体现了周口地区的地域文化。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