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参与人员人数增多,事件规模正逐步扩大。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上访、集会、游行、示威等事件逐渐增多,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员所关注的大部分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大家都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成群结队,集体行动。
(3)传播扩散性。在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或地区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人或个别的区域。但是随着事件状态不断的发展,事件造成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就会引起周围利益相关人员和区域的关注,然后纷纷效仿,互相声援,不断传染,逐渐扩大事件的范围,给社会和谐带来危害。
(4)社会危害性。“群体性事件的危害不仅体现在人员伤亡、组织消失、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方面,而且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3]群体性事件大多数时候都是采用和平的表现方式,但目前的群体性事件却呈现出暴力性、破坏性、危害性:为了迫使有关政府部门解决其问题,少部分群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强行冲击政府办公机关,砸烂办公用品和破坏交通工具,甚至对政府工作人员拳脚相向,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是因为大部分群体性事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参与事件的人员变得逐渐不满,从而不得不采取暴力手段来诉求自己的利益。
(5)反复性。由于群体性事件涉及到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参与人员想要通过事件表达的问题也是极其复杂的。处理群体性事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不同矛盾主体和不同的原因动机的相互交织;二是合理要求与不合法行为的相互影响;三是历史纠纷和现实矛盾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将事件处置掉,就会出现经常反复的现象。同时从参与群体事件成员的角度来看,他们通过集体闹事的方式,使得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参与者和其他群众造成了不闹事问题就得不到解决的心理暗示,从而造成事件的反复发生。
2.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1)产生的基础性根源: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各种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然而部分群体却不能马上接受这种转变,他们的心态就很容易失衡,这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人民群众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受到冲击,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会因为利益失衡而产生矛盾,矛盾的产生又导致了思想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失衡,因此部分人就会选择用群体性事件的形式来表现出他们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新旧并存的经济体制是社会转型中的突出表现,是爆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经济背景,我国正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尽管已基本建立起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着一些旧经济体制的残余,这与发展中的商品经济不相适应。而且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比较大的矛盾点,因此,社会发展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随之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失业率高、贫富差距严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等。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问题解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将逐渐增多。
(2)重要原因: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群众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各种利益冲突导致的不满情绪急剧增加,大量的不满情绪因为不能通过合法渠道得到合理释放,不断累积起来,最终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