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就业难、用工荒并存
在年后,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员工,58同城有数据表明2016年,北京用工缺口达到52%,上海求职者缺口为44%,广州求职者缺口为28%,成都求职者缺口为7%,用工荒反映的是有一些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和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的改变有关系,从已经签约的学生处调研得出,由于激烈的竞争岗位,近四成大学生就业并不对口。“转行”成了学生为了就业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反映出来的是高等院校设立专业不能和市场的需求相匹配,造成了学生因就业难而选择了“转行”,进一步的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一)教育制度和就业政策的影响
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制度上的缺陷
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上都有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办公还是处理同事关系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做事不具有创新和主动性,办事效率也比较的低,导致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不敢招聘应届的毕业生,害怕他们不能尽快的融入工作集团,适应工作岗位。做不了所学的专业的工作。现在大部分的高等院校的人事管理上缺失灵活的调剂,学校需要的人才招不到,学校之间也缺乏协调性竞争资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学校狂热追逐较热门的专业,但是相关的师资力量却很薄弱,专业的教材没有能力掌握和应用,这样的培养下的毕业生自然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的。
2.政府的就业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长期受到的统招统分的政策下,大家的观念里都习惯于接受分配并且觉得就毕业能够得到分配是一件好事,更加不会拒绝分配去主动的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力资源的优化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人事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阻扰毕业生的政策性壁垒和体制性障碍也继续的存在着甚至仍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双向选择”分配制度。 学生和用人单位可以相互的选择挑选,用人单位可以挑选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能挑选符合自己的期望的薪酬和岗位,如果有不满意的也可以不继续聘用,辞职直到双方能够满意为止。虽然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用“西部计划”等政策来吸引并引导大学生到艰苦的基层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并给予一定的优待条件。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毕业生在挑选工作的时候经常选择的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外资企业等经济待遇优厚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有的学生宁愿在外独自打拼想要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也不愿意在基层工作,虽然各种的“人才招聘会”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依然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我国的高校就业,户籍,人才管理都是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的,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少,使得毕业生的信息不能够被有效的利用起来,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更喜欢用户籍所在地的学生,有一些甚至严重的存在地方保护zhuyi,对外地的毕业生多加了许多的限制,一个健全的市场就业机制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缺少有序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服务保障的机制也没有健全 。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于就业的影响
1.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教育很重视也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我国高等院校的软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对于市场的人才的需求很滞后,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不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也随着就业难问题暴露了出来。问题主要有:看中的是对知识的传授,而对能力实践的培养却很轻视不注重,使用的教材很久都没有变动早就不符合现在的要求,教学的方法手段过于简单陈旧只是把课本内容展现一下,原来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也并不合理而且结构失调,这样的教育情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所以大学生由于能力的不足而失去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再加上教育的思想观念没能与时俱进,已经不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这些都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在高校发展改革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很多的高校只看中目前的自身利益和短期内的效益,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盲目的追求热门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数不成比例。由于大学教育为期四年,周期太长,可能会更不上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用人单位想要的”由于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也决定了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人员是匹配不了的,而且由于预测人才处在探索期并不成熟,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