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2 性别*年龄的情绪价均值的差异 3。2。1。2 家庭结构(独与非独)* 三个关系组的差异
(这部分可能有问题) 14
3。2。2 亲人和好朋友组情绪预测发展趋势 14
3。2。3 亲人和陌生人组情绪预测的发展趋势 15
3。2。4 好朋友和陌生人组的发展趋势 16
4 讨论 17
5 结论 21
1 前言
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是指在人的社交活动中,大脑会基于社交对象之间的 种种共性把他们分为多个社交关系组。誓如:性别、年龄、家族(种族)、经济阶级和宗教
(Spokes& Spelke,2016)。人们甚至把社交群体成员任意或随机分组形成了我们自身认可的 社交关系组(Tajfel et al。,1971)。而相关的儿童社会分类偏好研究发现:年龄、性别、种族和 语言是体现出他们社交关系分组偏好的四个重要区分因素(Kinzler et al。,2010)。这体现了两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根据所掌握的线索,整理形成共性因素,建 构一套关于社交关系的分类模式。二是儿童对其中的分类模式有着明显的偏好倾向。源Y于U优I尔O论P文W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成员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亲属关系,亲属关系 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亲属关系基于血缘和婚姻形成,是个体首属的社会关系。亲属关系 的核心概念处于心理学、生物学和人类学交叉之处。进化生物学家在看待亲属关系时,发现 了个体能意识到对亲属的利他行为能够使亲属更好地繁殖与自己基因相似的后代,并减少了 种群内部的资源不足和竞争压力,对种族的进化有益。汉密尔顿提出了亲缘选择的概念来总 结这种意识,即人类会更倾向于在个体间的利他行为中帮助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个体之间的 亲缘关系越近,相互间的利他倾向越强(Hamilton,1964)。在心理学界有研究发现成年人的 大脑关于亲属关系的编码在性别和年龄两个维度有相同程度上混淆,(Lieberman et al。,2008) 也就是说亲属与非亲属之间的社会分类是独立存在的属性,异于性别和年龄的分类标准,是 否是同族亲属这一特征在以往的社交分类研究中被低估了,是否是亲属这一变量会直接影响 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交期待。
学前期儿童的亲属关系发展是人类亲属概念形成的起点,同时也是亲属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意识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也是人类与亲属关系接触非常密集的一个阶段, 在此后的时间里,个体的亲属关系所占日常人际关系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学前儿童主要的 活动场所是幼儿园和家庭,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探讨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状态、质量及其影响 因素。同时,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亲属关系是这一影响的动因。在这去 的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中,有大量学者已经认识到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孙晓军等,2010),也有大量的研究者把是否是“独生子女”作为研究的重要被试间变量, 可见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变量给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造成差异。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研究较多,但由于长达近 30 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 中国社会的家庭中同辈兄弟姐妹的缺席,对同胞亲属关系的相关研究鲜有人问津。2015 年12 月 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 2016 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