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础教育公平的意义:
1.有利于择校问题的解决
我国基础教育三个阶段的衔接主要是通过招生考试相衔接的,学生经过参加测试决定他们进入怎样的学校,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又影响他们今后的受教育水平、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于是教育不公将引发这些问题:同一地区、城市的示范学校和普通学校,容易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教育资源失衡现状;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择校问题。
2.是改变“教育无用论”思想的有力手段
当前“教育无用论”思想滋生体现在的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条件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这部分地区教学设施不完备,入学代价大,加之教育周期长,因此入学的机会成本高,大部分家长会选择让孩子短期就获得收益的方式,如外出打工的等。二是大学教育无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校企无对接,大学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基础教育资源不公是这种思想生存的土壤。主要表现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未具备与城市孩子同等的竞争力,导致其在就业阶段的竞争力也不强。
3.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有力杠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育人为先。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离不开教育,只有基础教育得到良好发展,我国的国民素质才能得到整体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局才能更快建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更好的实现。
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公平的现状
总的来说,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公的根源[3]
(一)阐述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公平的现状
1.现状与趋势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①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让适龄儿童义务入学的要求充分保证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全国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优惠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少数民族倾斜。但是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如入学机会不均等、教学过程中的不均等和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4]这些因素也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突出表现为:教育存在地域差异,主要是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公;不同群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主要是由经济地位、劳动分工、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引起的差异;发展至今的教育模式不具有时代性,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队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以及教师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等。学校课程设置和班级规模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班级规模之大、学生数量之多会导致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的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不公的恶性循环。
2.社会分层影响了教育公平
厦门大学谢作栩教授及其学生王伟宜选取了陕西、福建、浙江、上海部分高校在校学生家庭所属社会阶层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这四个社会较高阶层家庭的辈出率为2.78—6.27,约为平均数l的3—6倍;“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四个社会较低阶层家庭的辈出率则明显低于平均数1。其中私营企业主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4倍。[5]这些科学数据充分表明了,在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明显的社会分层、差距悬殊的经济社会地位将会导致教育不公现象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