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道德自我认同感对判断的影响 10
4 讨论 11
5 建议与对策 11
5。1 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11
5。2 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12
5。3 基于社会层面的建议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MJT道德判断两难故事测验 16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转型,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儿童通常是指15周岁以下,随着进城务工的父母在城市中学习和生活的儿童。流动儿童面临着普通儿童没有很多困难:城乡间的巨大差异;经济条件的限制;接受教育的忽视……等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道德判断,导致流动儿童行为的偏差。本文主要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动儿童道德判断阶段的判断,探寻流动儿童道德发展特点,并为流动儿童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的建议。
1。2 研究意义
对流动儿童进行道德判断发展特点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流动儿童所处的道德发展水平,明确流动儿童道德发展现处的阶段以及该处阶段的特点,本文对流动儿童的道德判断研究扩展了对道德判断的研究领域,能为今后道德判断的研究提供资料。文献综述
1。3 实际意义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道德两难问题的情境,使流动儿童处于两难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来判断其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为未来流动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奠定基础,促使流动儿童以后更好的发展。
1。4 道德发展的理论基础
1。4。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近代最有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设计了一些对偶故事,其中涉及道德价值相关内容,让儿童对行为进行判断,分辨是非对错,并说明理由,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自律(10岁之前)和他律(10岁之后)两个阶段,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认识单纯的规则进化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是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1。4。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水平可以反映一个人道德能力的高低,他创造性地提出“道德两难法”,让儿童思考面临的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找到他们认为满意的答案,从而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判断[1]。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这六个阶段的顺序都是固定不变的的顺序:
(1) 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zhuyi阶段;
(2) 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和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阶段;
(3) 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和普遍的伦理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同于成人的道德标准,而是来自于内心,因此,激发儿童内在的发展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