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界中的认知心理学界,把思维界定为“信息处理”。有学者认为思维是各种心理特性(推理、想象和判断等)所进行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立足于信息转换的完成,形成新的心理表征,也就是说,思维是认知的,即信息的处理、知识的控制和问题的解决都在思维的范畴之内。相关学者对此有较详尽的研究,并对思维能力进行了分类:主要用于评价自身思维决策过程能力、侧重于行动执行的执行过程思维,以及偏重于学习如何思维的学习过程能力。培养学习者掌握思维技能是心理学界在教学中所主张的,这一点在比较和归类中就有所体现,高层次思维技能则尤其明显。故而,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思维能力也就是信息处理模式,通过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过程是如何发生、发展以及组织和变化的,实现对思维能力信息处理的定义。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建构zhuyi学派代表——皮亚杰及新皮亚杰zhuyi,常常把思维定义为“寻求意义”。认为思维的发生总是与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影响密不可分。该学派认为,加强思维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技能和生存策略,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之上,重建知识。社会学视角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个体性是思维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思维是孤立完成的,在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思维,总是会被社会的环境和文化影响和塑造。文献综述
(二)中学生思维能力与中学思想政治课
思维能力培养历来为各国所重视,纵观各国,国情和社会制度有所差异,所以采取的思维能力培养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有学者提出单独开设思维技能课,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使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以专业化和科学化。他们强调一般思维技能的存在,要求明确教给学习者思考的方法和相应的原则。也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思维,他们提出将具体学科与相关学科密切联系的思维技能结合起来,通过具体学科领域培养思维能力。融合教学的提倡者则同时承认单独思维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存在,倡导将直接思维能力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学者一直主张将思维能力培养与具体学科结合,相关课程标准有所体现。“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学科,自然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要担当重任。”[2]但是人们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质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课囿于传统,僵化模式,束缚个体创造性发挥,抑制受教育者的思维创造活动。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种缺乏思辨和创新的“守成教育”。观念上的错误会导致行动上的落实不够,思想政治课上思维能力培养得不到重视,只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社会稳定社会和控制方面的作用。
事实上,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三观、陶冶学生情操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为基础,以各类自然科学作为发展基础,还紧密联系实际,面向未来。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和运用其中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对知识中涵盖的基本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为其所用,从而使自身得到提升。所以,思维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的成果的运用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一方面,思维能力是学好思想政治课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又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智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大有可为。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在学习已有智力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已有知识和当前新新知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发散思维,敢于破旧立新。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