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网络交际虚拟,青少年“不可自拔”
“2015年新增的网民最主要的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在车厢中、餐馆等公众场合总是见到很多低头玩弄手机或者ipad的人,甚至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吵闹直接扔一个手机让孩子在一旁自己玩耍。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广大青少年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可以获得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就,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于是他们沉迷于虚拟网络之中而忘却了现实的生活。尤其是网络游戏吸引着很多爱玩、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他们从游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后这种感觉会让他们逐渐成瘾最后不可自拔,“网络成瘾”现象不容忽视。“网络成瘾在研究中又称为‘病理性使用互联网’,这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症,包括认知和行为的诸多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导致如社会退缩、逃学、孤独、抑郁等社会性的、学业的、健康等方面的消极后果”[5]
4。网络文化多元,青少年“不知所措”
广大青少年尚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有时候无法正确判断和筛选信息,但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网络文化复杂多元,各种元素渗透其中,鱼龙混杂。青少年心智还不成熟,以及被不良的网络信息误导扭曲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久而久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造成了青少年心里不健康的问题甚至引发网络犯罪。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居于文化输出的中心位置,而且有意识地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推行‘文化殖民zhuyi’”[6]东西方文化在各方面都存在这差异,面对差异,青少年很容易陷入冲突、迷茫的处境,也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这一点从这几年“韩流”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就已经很明显的感受到。这些服务于他国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意识形态显然不利于青少年接受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以及坚守中华文化阵地。
5。网络场所复杂,青少年“误入歧途”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2]电脑基本走进每家每户,但是有些青少年在父母监督下被限制上网,就会选择偷偷去网吧上网。即使我国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仍然有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经济利益,放任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相关部门也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
网吧鱼龙混杂,环境也不理想。网吧内电脑数量众多,青少年身体发育还不完全,长期待在网吧内会受到辐射伤害,长期面对电子屏幕也不利于用眼卫生和视力发展;网吧内成年人较多,人口密度大,很多人甚至在网吧内吸烟,大声喧哗,空气质量极差,都会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免疫机能。同时,一些青少年由于没有去网吧的钱,就可能会有的偷盗抢劫,有的结伙敲诈,网吧也成为一个滋惹是非的地方,这极不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引发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教学活动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身心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了一连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难度。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后,相比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和立体。在网络条件下,教育工作者借助多媒体可以从声、色、画、影等多个方面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教条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大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很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大多还是采用平铺直叙的传统教育模式。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即使借助了多媒体,很多教育者却没有充分利用,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更多的只是理论知识的宣传,教学内容依旧枯燥乏味、抽象难懂,不能触及青少年的心底深处,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