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发展中国家企业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在研究这一现象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理论,主要有:
1)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这是由日本的小岛清在研究日本企业跨国经营问题时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比较优势动态变迁,即一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这样可以降低东道国的生产成本,也可以通过进口降低日本企业的成本,实现双方利益的增加。
2) 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
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L.T.Wells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跨国投资时具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拥有来自“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的竞争优势,拥有低价产品的营销战略。
3) 技术地方化理论
S.Lall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Lall认为由于以下几个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跨国经营和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特点优势:①技术适合于第三世界供求环境;②产品适合自身提交与需求;③适合当地条件的管理技术;④低成本投入(尤其是人力资本投入);⑤“血缘”优势;⑥东道国政府的支持。
此外,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理论还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等。文献综述
3 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与现状
3.1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3.1.1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
建国初期,中国国有经济呈现出规模小,资产量小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中国国有资产总额只有1.2986万亿元。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的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国有资产越来越雄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放权让利”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调整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在管理权限上,政府将一部分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在分配关系上,国家向企业让出一部分利润,为此开始了一系列试点与创新。
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3年底,这一阶段仍然属于放权让利和调整利益分配的改革。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两权分离”理论,认为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分离。国有企业的经营以承包责任制为主体。到1988年底,全国预算内工商企业的承包面超过90%,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95%。
第三阶段从1993年底至2002年底,中国国有企业改制进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的崭新阶段。1992年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zhuyi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整体上为国有企业改革找到了突破方向,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引入现代企业的概念,体现了和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性选择的重要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的关键所在和重要目标。
第四阶段从的十六大以来至今。的十六大指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从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推进,大型国企合并整合后经营水平持续提高,部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近几年来,经过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绝对数进一步减少,但从资产总量和质量上看,国有经济得到了加强,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