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把中国分散、落后的会计转变为全国统一的现代会计,以及如何从主要学习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转向按照苏联会计模式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是会计理论研究重点。由此,对会计的科学属性、会计记账方法和会计职能进行了重点讨论。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会计的科学属性的重点是会计有无阶级性,由此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具有阶级性;二是有技术性,无阶级性;三是同时具有阶级性和技术性。直到60年代初,会计是一种经济计量系统,无阶级性这一观点得以提出。而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更是一片繁荣。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会计理论体系得以研究。到了90年代,我国会计界提出了“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两种理论,且我国财政部在1992年11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假设的内容,并不断发展完善。

2。2  会计假设的内容

以上是对会计假设历史进展的一些简单介绍,接下来将对会计假设的四项内容进行简单地描述。

一、会计主体文献综述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个体或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2]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或组织等。会计主体要将会计主体与其他主体分开,同时还要同业主分开。

会计主体的概念来源于经营主体。会计主体的发展与经营组织的独立发展以及经营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有着莫大关系。在商品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只是为奴隶主和封建主记录财务状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会计主体的产生是没有必要的。当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以后,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也随之增多。虽然它们多是以两个以上主体合伙形成的企业,但是要求会计将该企业视为一个独立于个体之外的经济实体,以此来核算、监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是同一个概念,法律主体是指活跃在法律之中,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人,也可以称为法人。例如,对于一个车间的会计来说,车间是会计主体,但车间本身不是法律主体,因为它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但这家企业是法律主体,同时也是会计主体。可见,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但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上一篇:利用单调有界准则解题的规律
下一篇:问卷设计中敏感性问题的设计与研究

统计例题的假设检验分析

关于会计目标的探讨

试论中学数学函数最值问题

试论求解一阶常微分方程的积分因子

试论数学中的美+文献综述

HPLC-DAD蜂胶软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

企业投融资战略发展规划探析【2804字】

妇产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

试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

莫言小说的电影之路研究

新时代信息数据化背景下...

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1447字】

论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1643字】

ASP+access校园网上跳蚤市场的设计与开发

随机系统鲁棒控制滤波器设计问题研究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