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短跑历史长河里,短跑经过了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以前古希腊时代的短跑,在跑动过程中上体的向前倾斜较大,小腿也在跑动中抬的过高,使之小腿在摆动过程中幅度过大。两个手臂在两侧十分有力的摆动,但是幅度过大,直接将手摆置头以上,而且手臂张开,后蹬腿十分有力的进行充分后蹬,整体跑动过程呈现出十分有力的姿态,在跑动过程中也是展现着他们对力量的向往。

十九世纪末开始,短跑技术也是在发展进步,人们慢慢发现“踏步式”跑法比以往的技术动作更加成熟,可以将短跑成绩提高,身体前倾角度大,大腿上送有力,抬的也高,脚落地的位置跟身体重心的垂直点近,但是步幅变小,步频加快,跑整体感觉会比较紧张。后来,荷兰人克里麦特创造了"摆动式"的跑步技术,特点是上体直立或稍前倾,大腿高抬,用脚跟着地,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远[1]。

    六十年代末期,田径比赛出现了对运动更加有利的塑胶跑道,使“摆动式”短跑技术发展更加快速,在过去“蹬是推动人体前进的唯一动力的落后理论”,修正了这一理论变成重视摆动动作,更加重视前摆对短跑的重要性,强调上下肢协调配合”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我国运动员和外国运动员技术的比较提出了“蹬摆结合,以摆为主”的短跑新技术理论。在新时代中短跑新技术理论提出强调摆动的重要性,髋在短跑中的作用也是慢慢的被大家所认识,为这个观点而进行实践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文献综述

13届亚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日本选手伊东浩司以10秒的成绩证明了亚洲人的体充分伸展髋关节对短跑的作用。

世界优秀短跑选手采用送髋技术增大频幅来提高短跑成绩,尤其是卡尔·刘易斯更是突出代表

2。髋关节的解剖结构 

    从解剖学的角度讲,髋关节在人体的中间部位,向下连接下肢,向上连接躯干和上躯干和上肢摆动产生的滞动反作用力以及地面作用于人体的反作用力,都要通过髋关节来进行传递[10];同时,髋关节连同骨盆组成了人体最粗壮的关节,上面黏附着大量的大肌肉群,既有穗定性又有灵活性,可绕三个轴做屈伸、外展内收、回旋的运动,在人体需要克服大阻力或快速运动时,通常是髋关节附近的肌肉首先发力,进而带动相邻的关节产生运动。

上一篇:高中男子100米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物理消除方法
下一篇:蓝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

传统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太极拳在仙居县高中体育课堂开展现状调查

慈城中心小学武术段位制...

排球主修班大学生在排球...

羽毛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游戏在...

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诸暨中...

国内外温度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论名人微博的舆论引导功能

如何提升小學生的计算能力【1885字】

Ruby+SQLITE3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ER图

张承志中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高校绿色创业政策保障机制初探【3534字】

中大口径线膛火炮榴弹弹...

2023年非婚生子女上户口,...

子宫肌瘤者施行子宫全切...

STM8S简易航标灯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