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会议产业起步较晚,会议市场尚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善,缺乏专业性的权威机构,因此,有关会议产业的学术研究也较少,针对会议目的地的研究更趋少之。笔者在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中以“会议目的地”为关键词进行了中文文献检索,所得相关文献共计116篇,主要来源中国会展(36篇)、中国贸易报(10篇)、旅游学刊(4篇)、杭州日报(4篇)等,而学者们对会议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9年之后,如下图2-1所示:88703
图2-1 会议目的地关键词中文检索统计图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
1。 会议目的地选择标准研究
朱峰(2011)在借鉴国外会议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会议产业中存在的设施建设快、会议组织群体不明显的问题,提出了‘哪些因素对城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的问题’,并进行了探究和验证,最终细化了原有的7大要素指标:设施(饭店设施、会议设施);交通(航空可进入性、铁路可进入性、公路可进入性);服务(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人均服务可获得程度、服务密度);价格(价格水平);形象(城市知名度、城市美誉度);气候与环境(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率、气候舒适指数);吸引力(旅游吸引力、活动吸引力)[2]。
王起静(2011)从会议参会人角度,归纳了12大会议目的地选址因素:可达性、交通成本、住宿成本、食物和餐饮设施、接待和住宿设施、目的地形象、安全、通用语言、当地居民的友好程度、气候、娱乐活动、旅游文化资源。运用IPA分析法对北京进行了具体评价。论文网
沈晔,朴志娜,吴必虎(2013)基于会议组织方的角度,对国际会议选址因素进行了探讨和总结。通过文献梳理,依据各因素的频次筛选出17个重要因素,又通过专家访谈补充了6个因素,从而归纳出以下23个选址因素:会议场地的服务质量、基础设施的质量、会议设施的质量、政治与社会稳定、举办会议的专业人才、目的地可进入性、国际会议申请流程的便捷性、研究和发展合作机会、城市对与会者的吸引力、地方交通的便利性、政府支持、城市形象、会议场地的可选择性、会议场地的餐饮质量、举办国际会议的经验、入境签证便捷性、媒体宣传作用、酒店住宿的可选择性、举办会议的相关费用、旅游吸引力、气候、航班费用、本地人外语水平。
2。 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研究
刘海莹、许峰(2010)对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研究进行初探,他们将竞争力评价方法引入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认为会议目的地竞争力可从社会经济条件、地理和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可进入性、政府、会议服务商及人力资源、价格水平等六大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朱峰(2011)以中国沿海17城市为例,对城市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探讨,得出一套包括设施、服务、交通、价格、形象、气候与环境、吸引力这7项一级指标和16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张乐(2013)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建立了动态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了解我国会议产业竞争格局和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商业氛围、星级酒店数量、城市形象、航空客运量及大型会议场所等因素在会议目的地综合评价中权重比大,研究所得格局与国内会议城市发展态势一致,第一集团:北京、上海、广州;第二集团:杭州、苏州、天津;第三集团: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第四集团:昆明、贵阳、重庆等西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