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意义:通过研究汤显祖的牡丹亭深刻揭露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渊源,不仅能了解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更有助于研究汤时代的历史,为现代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指导,为戏曲事业发展做贡献。
汤显祖,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建国初的几种文学史版本对《牡丹亭》思想内容的评论,在肯定其爱情内容的同时,注重揭示其体现的社会意义,具体而言就是“个性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指出“《牡丹亭》的文学价值,是优秀的艺术力量,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争取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思想的胜利斗争”。张庚《中国戏曲通史》、董每戡《五大名剧论》44394
等也都持类似看法。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称:“《牡丹亭》中所奔泻出来的感情激流论文网,对于明代的现实,对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制,都带有明显的反叛性”。这种看法很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时至今日,也仍然可在许多研究者的文章里见到反响。如潘建宏
《从〈牡丹亭•游园惊梦〉六曲看杜丽娘其人》(《大理师专学报(1987-2)认为作品“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邵之茜《试论汤显祖爱情剧中所表现的个性解放思想》(《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2)指出《牡丹亭》“由爱情苦闷发展到人生苦闷、
社会苦闷”,“为被扼制的人的革新解放而呼喊”,“为爱情题材注入了更多更深厚的社会内容的血液”。朱鸿《生命激情的绚丽彩虹——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龙岩师专学报》1999-6)就称剧作体现了反礼教、追求自由的思想主题,“将人的生命自由的实现作为一种理想和憧憬,将普通的贵族小姐的个人命运和整个社会的进程联系起来
,正面呼应了明代进步的社会思潮”。
另外则有一些研究者陆陆续续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主要是注重联系作者对“情”的提倡,从作品所表现的“情”来入手,试图揭示作品最单纯最本体的起旨。对“情”的理解,明清研究者就各有不同意见,如王思任把这份情理解为“从一而终,殉夫以死”,吕天成则认为是“怀春慕色之情”。当代研究者大致上也可概括为四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作品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爱战胜了死,如李汉英的《汤显祖与〈牡丹亭〉》一文,姚莽《〈牡丹亭〉与〈红楼梦〉
——一次跨越体裁和时间界限的比较研究所取得的认识》(《戏剧术》
1997-1)指出汤显祖《牡丹亭》力图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创造一种“真正的爱情”,“情”与“理”的对立,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爱情与婚姻的对立。另外一种看法如另外一种看法如成柏泉《“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牡丹亭〉一解》则认为“《牡丹亭》在生和死以及争取自由的爱情结合这类题材的取资方面,都不过承袭旧题,没有能够突破前人的樊篱”,因此它的感人之处不在此,也不在于后人赠于它的那些“反抗”或“争取”什么的主题思想,而是杜丽娘的“那个追求天然之情”,“包含着对青春难再的珍惜,对韶光流逝的惋恨,对纯真爱情的憧憬向往”,“赋予了人生的哲理意义”,“使观众无不经受一次感情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