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献:
国外对于审计合谋的研究要早于国内。“合谋”一词由Stigler和Buchanan(1971)在研究政府管制经济学时第一次提出,审计合谋由此发展而来。围绕审计合谋治理,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提出了规制对策。Antle Rick(1986)在研究“所有者、管理层、审计师”三者间的战略行为与选择时指出,应对审计师的独立性及其相应审计目标给予足够的关注, 同时需把保持审计师独立性和对其进行激励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通过对审计师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益激励使其在服务过程中始终保持独立性。Kofman和Lawrree(1993)认为,应通过双效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来扼制可能的审计合谋,同时还需随机聘用外部审计师,这样才能使双效监督机制真正发挥效力。Beasley(1996)认为,随着独立董事持股比例上升与独立董事任职期延长,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会不断降低。85082
Pittman(1999)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在考虑审计报告可靠性和收买注册会计师难易程度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对注册会计师的奖惩会对审计的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Kessler(2000)通过建立三层代理人信息模型,研究发现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对委托人来说监督代理人的行动比审计代理人私有信息更有利。Joshua Ronen(2002)主张上市公司通过投保财务报表保险的方式支付审计费用,由承保的保险公司负责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机构的审计独立性。DeMarzo, Fishman and Hagerty (2005) 认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自律的组织往往会对其成员选择松弛的执法负责而不是对它的顾客负责。Marco Pagano,Giovanni Immordino(2007)研究的审计行业监管模型,其中审计质量是不可观测的并且强化管制是昂贵的。最佳审计标准达不到最好的审计质量,并在增加公司的风险程度和他们所寻求的资金总量。该模型可以包括客户和审计人员的合谋,由提供联合审计和咨询服务引起的:转变审计合谋并不需要雄心勃勃的标准。最后,禁止审计师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消除合谋,但在现存的经济范围中可能不是最佳的。
国内文献:
近年来,审计舞弊事件频发,引起了诸多审计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他们针对审计合谋的现状纷纷提出独到的见解。谭宏(2000)认为,有效的审计合谋治理除了需要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外,还需改变审计付费方式,加强对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处罚。刘峰和郭永祥(2002)认为,改革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让股东与管理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担风险,是有效遏制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根本途径。雷光勇(2005)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应构建一个让各类股东都能真正有效参与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机构,该机构应独立于公司董事会,并拥有选择、聘任和支付外部审计师报酬的权利。此外他还研究发现,审计合谋被发现并被处罚的可能性越大,违规成本越高,审计合谋的供给方就会越谨慎,从而将降低审计合谋发生的可能性。叶炜(2006)主要从职业道德层角度出发提出治理措施,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引入注册会计师声誉处罚机制。刘明辉、李黎、张羽(2007)对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和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之间呈现倒U型的函数关系,因而认为我国有必要构造“寡占型”的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来提高审计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竞争力。梁杰、段家菊、马树军(2008)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会计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规则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赵保卿、朱蝉飞(2009)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策略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高度相关,公司管理当局委托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与审计报告意见紧密联系,独立董事行为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当局的披露策略与期望收益和风险损失高度相关。管亚梅(2010)认为,我国应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评价体系,审计市场的监管模式应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从而在体制上约束审计合谋。李斌、谢婉平(2011)从博弈的视角探析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因素,并考察政府在审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唐忠良(2012)针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审计合谋研究治理多侧重于某个方面,而不能较好地治理审计合谋情况,全面阐述了审计合谋成因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审计合谋产生的“三因素”理论。同时,结合“三因素”理论深入分析我国审计合谋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审计合谋的措施。王梅华(2013)阐述了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及其危害性,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产权维度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不合理从而造成了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并提出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产权关系的相关建议。